
惶恐。 唐 道宣 《叙周武帝集道俗議滅佛法事》:“帝亦同僧寝處,覘候得失,或為僧讀誦,或讚唄禮悔。僧皆懍厲,莫不訝帝之微行也。”
“懔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曆史語境和現代場景進行解釋:
詞源與本義
該詞最早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原義指嚴肅而嚴厲的态度或神情,強調莊重、威嚴的氣場。古時常用于形容嚴格的長者、官員或權威人物,體現其不苟言笑、令人敬畏的特質。
古今用法對比
示例場景
如:“他懔厲的目光讓會場瞬間安靜下來”,此處突顯人物通過嚴肅神态傳遞的震懾力。
需注意,該詞屬于書面用語,日常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學或正式表述中。
懔厲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是形容态度堅決、毅然的樣子。
懔厲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心部,右邊是廠部。它共有14筆。
懔厲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古代一部著名的字書中。字義解釋是“剛強,果毅”。它的形聲構造,心部表義,廠部表音。
懔厲的繁體寫法是懔厲。
在古時候,懔厲的寫法可能不同。由于漢字的演變,有些字形可能會有所變化。然而,懔厲的基本結構和意義相對穩定。
他面對困難時,态度懔厲,決心一定要克服難關。
懔厲是一個詞語,沒有常見的組詞形式。
懔厲的近義詞包括堅決、果斷、決然等。
懔厲的反義詞可以是優柔寡斷、猶豫不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