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估量。 宋 範仲淹 《耀州謝上表》:“臣相度事機,誠合如此。”《三國演義》第四九回:“ 孔明 辭别出帳,與 魯肅 上馬,來 南屏山 相度地勢。” 葉聖陶 《寒假的一天》:“﹝路﹞滑得很,一不留心就會跌交。我和弟弟隻得手挽着手走,時時在店鋪的檐下站住,相度前進的路線。”
宰相的器量。 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二:“夫朝廷用人,專論才德,而獨于輔臣,又責以‘相度’二字。蓋相,地道也,婦道也;地欲耐物,婦欲耐家。”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先恭王之正》:“居相位者,當有相度。”
“相度”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āng dù(或 xiàng duó,具體取決于語境),其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觀察估量,分析判斷
這是該詞最核心的用法,尤其在宋代公文中常見,指通過細緻觀察、分析後提出解決方案。例如:
宰相的器量
引申指擔任宰相所需的胸襟與才能。例如明代陳繼儒的文獻中提到“宰相之器量”。
“相度”兼具動詞(分析判斷)與名詞(器量)的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核心源自古代公文術語,後衍生出對人物能力的評價。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 或《三國演義》等文獻。
相度(xiāngdù)是一個含義豐富、意境深遠的詞彙。它拆分為“目”和“度”兩個部首,共有11個筆畫。源于古漢語詞彙,是由“亻從”和“人度”組成的,表示人們以眼睛來測量和判斷事物的真實情況。
在繁體字中,相度的寫法為「相度」,看起來更加古雅。相度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稍有變化,在西周時期使用的是「相度」,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例句,展示相度的用法和含義:
1. 他以一種理性的态度相度這個問題,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2. 我們應該相互相度對方的内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溝通。
3. 他深入了解對方之後,才能準确地相度出對方的需求和期望。
相度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彙,表達更多層次的含義。以下是一些例子:
1. 相度而行:互相理解和尊重,共同追求共同的目标。
2. 相度之情:用眼睛測量和體察對方的情感,表達出對對方真實内心的理解。
3. 相度而言:根據對方的表達和情感來調整自己的言辭和态度,以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
相度的近義詞是“相看”,意思相似,都是通過眼睛來判斷事物的真實情況;而反義詞是“誤度”,意思是錯誤地判斷,一味相信表面現象而無法了解真實情況。
總之,相度是一個富有哲理和深意的漢字詞彙,它提醒我們在與他人相處時,不要隻憑表面現象,而應通過觀察、理解和體察來真正了解對方的内心。隻有相度對方,我們才能建立更好的溝通和理解,從而達到更好的人際關系和合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