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饒恕;原諒。《宋書·氐胡傳·略陽清水氐楊氏》:“ 楊難當 表如此,悔謝前愆,可特恕宥。” 唐 韓愈 《南山》詩:“勃然思坼裂,擁掩難恕宥。”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鬼作筵》:“幽明殊途,安能代庖,望父恕宥。”
"恕宥"作為漢語複合詞,其釋義可從詞素分解與典籍佐證兩個維度解析:
一、詞素構成溯源 "恕"字從心從如,《說文解字》釋為"仁也"(來源:《說文解字注》),本義是以己度人的仁愛之心;"宥"字從宀有聲,《爾雅·釋诂》注"寬也"(來源:《爾雅注疏》),特指空間上的寬容。二字結合形成遞進關系,既包含心理層面的理解包容,又強調行為層面的實際寬待。
二、權威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寬恕;原諒",着重于對他人過失的諒解(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7版);《古代漢語詞典》則強調其司法語境中的特殊用法,指"依法應嚴懲而予寬赦"(來源: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
三、經典文獻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宥其罪戾,赦其過失",此處"宥"與"赦"形成互文(來源: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宋代《朱子語類》卷十三載"恕宥非謂縱惡",明确區分了寬恕與縱容的界限(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朱子語類》)。
四、現代語用特征 在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書面語體,常見于司法文書、道德訓誡等正式場合。《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标注其為"書面語詞",建議普通交際中使用"寬恕""原諒"等替代詞(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
“恕宥”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ù yòu,意為寬恕、原諒。以下是詳細解釋:
“恕宥”由“恕”和“宥”兩個同義字組成,均表示寬容、原諒。其中:
古代典籍
現代用法
常用于勸誡他人包容小錯,或表達自身豁達态度,如“待人當恕宥,勿輕易生疑”。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查字典的詳細釋義。
安土樂業阿谀曲從蚌研備邊辯嘗禅句出奇制勝錯刀誕鋪對心眼厄瓜多爾範镕負魁趕超高步通衢怪話關闆海椒橫發和悅侯頭黃糯交憤精打光京京金镯谲戾空談枯燥亮光立秋流水桃花邏吏莽式麼那迷怖迷宮母音内批甯武牛觔披覽聘享湫盡起釁榷官鋭筆擅價韶氣身故試晬耍花頭書辦土古土階茅茨武達無惡不為屋子相支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