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廪饩的意思、廪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廪饩的解释

亦作“廪餼”。1.旧指由公家供给的粮食之类的生活物资。《南史·萧正德传》:“敕所在给汝廩餼。” 唐 李渤 《喜弟淑再至为长歌》:“虽然廩餼各不一,就中总免拘常伦。”

(2).指科举时代由公家发给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 唐 杜牧 《礼部尚书崔公行状》:“復建立儒宫,置博士,设生徒,廩餼必具,顽惰必迁。”《元史·选举志一》:“百官子弟之就学者,常不下二三百人,宜增其廪餼。”

(3).泛指薪给。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银行下》:“另举在股董事十人,襄赞其成,重其事权,丰其廩餼。”

(4).赠送给人粮食之类生活物资。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 李丞相 ﹞久之方省曰:‘故人也。’遂廩餼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廪饩(lǐn xì)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官府或官方机构向特定群体提供的粮食或生活物资补给。从构词法看,“廪”本义为粮仓,《说文解字》释作“谷所振入”,后引申为官方发放的粮食俸禄;“饩”原指祭祀用的活牲口,后扩展为馈赠的粮食或饲料,二者组合后特指制度化的物资供给。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主要有两重用法:其一指官府按月发放给学生的膳食津贴,如《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唐代科举制度中“给廪饩”作为对国子监学生的生活补助;其二指官府对特殊群体(如戍边士兵、灾民)的赈济粮,元代文献《通制条格》提及“岁给廪饩”的灾荒救济政策。明清时期词义扩大,可泛指官方发放的各类物资津贴。

词义演变过程中,“廪饩”与“廪食”“饩廪”构成同素异序词,《礼记·中庸》郑玄注已出现“饩廪”的早期用法。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降低,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权威辞书《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作“旧指由公家供给的粮食等生活物资”(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古代汉语词典》则强调其“特指官府发给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功能(中华书局,2003年版)。

网络扩展解释

“廪饩”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廪”和“饩”二字组成,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府对特定人群的物资供给制度:

  1. 单字释义

    • 廪(lǐn):本义指粮仓,如“仓廪”,引申为官府储存的粮食。
    • 饩(xì):原指赠送的粮食或饲料,后泛指官府发放的生活物资,如米、肉等。
  2. 合词含义
    “廪饩”特指古代官方按月发放给学生、官员或特殊人群的粮食和生活补贴,相当于一种公费资助。例如:

    • 明清科举制度中,通过考核的“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可享受官府提供的廪饩,包括粮食和银钱,以保障其读书备考。
    • 唐代国子监的学生、边疆驻军等也常受此待遇。
  3. 历史背景
    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重教养士”的传统,通过物质支持选拔人才,同时稳定社会阶层(如士人群体)。但随科举废除和近代教育体系改革,“廪饩”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4. 现代使用
    当代语境中,该词仅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口语和日常文本中已罕见。

若需具体文献例证或更深入分析,建议查阅《明史·选举志》《礼记·中庸》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谙实懊绪般师倍世边儆襞褶布线藏钩苍甿伧劣漦龙敕正出宿存取耽古黨伍端辞遁世遗荣负刺估度规矩绳墨悍犷慌不择路皇轝回纹诗祸阶鲛瞂娇妙尽命禁祝九酝法己知踡蹐惧惑口舌明显平平千卫请风光轻工业起卒睿旨桑蚕丝三鱼傻呵呵生本神期式乾守庚申殊不知宿草碎教堂燕谈天论地特知铁瓮僞史效愚遐制写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