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石上搗衣。碪,搗衣石。 唐 李賀 《謝秀才有妾缟練座人制詩嘲诮》之三:“好作鴛鴦夢, 南城 罷擣碪。” 元 善住 《秋夕》詩:“寒衣猶未補,風遞擣碪聲。”
“擣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擣碪”指在石闆上捶打衣物,是古代洗衣的常見場景,多見于詩詞中。例如:
該詞常與秋夜、思鄉等情感關聯,如寒衣未補時傳來的搗衣聲,暗含遊子或戍邊者的思念。
如需更多詩詞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的文學引證。
擣碪(dǎo zhēn)是個中性的成語,意為仔細思考或認真琢磨。當人們遇到難題或需要作出重要決策時,可以使用這個成語來形容他們認真思索、琢磨問題。
擣(dǎo)是由打旁和手部構成的漢字,共有10畫。碪(zhēn)是由石部和真部構成的漢字,共有13畫。
擣碪一詞最早出自于《莊子·天運篇》中的一句話:“我有青囊,日擣擣碪。”在古代,青囊是隱士常帶的一種用于思考問題的物品,因此“擣碪”一詞從這裡衍生而來。
擣碪的繁體字是搗碪。
在古代,擣碪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基本上仍保持了現代的寫法。
1. 他認真擣碪了一整天,終于找到了解決這個難題的辦法。
2. 在做決策之前,我們需要擣碪一下,充分考慮各種可能的結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