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贤明的帝王。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桃花夫人示梦》:“是夫人既有功於社稷,而贞毅明达,葆全节於危难之中,实巾幗中所罕覯,宜其能生 昭王 为中兴之令辟也。”《清史稿·礼志三》:“﹝ 康熙 ﹞十七年,礼臣议言庙祀帝王,止及开创,应增守成令辟,并罢 宋 臣 潘美 、 张浚 祀,从之。於是增祀 商 中宗 、 高宗 , 周 成王 、 康王 , 汉文帝 , 宋仁宗 , 明孝宗 。”
砖,砖块。令,通“ 瓴 ”;辟,通“ 甓 ”。
令辟(lìng pì)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美玉”,后引申为对美好事物或贤德之人的称颂。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及文献角度分层解释:
玉石之美者
指质地温润、色泽纯净的玉石。《说文解字》释“令”为“善也”,“辟”通“璧”,合称即“美玉”。此义多见于先秦文献,如《汉书·扬雄传》载“令辟”喻珍宝。
▸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班固《汉书·扬雄传》(中华书局,1962年)。
字形构词溯源
“令”为会意字(亼+卩,表发号施令者),引申为“美好”;“辟”从“玉”部,本义为玉器。二字合成后强化“玉之至美”的意象。
▸ 来源: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13年)。
喻指贤德之人
汉代起常用于称颂品德高洁者。如《后汉书·蔡邕传》:“令辟之姿,昭昭如白玉。”以玉喻人,强调其德行无瑕。
▸ 来源: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诗词中的象征意象
唐宋诗词常以“令辟”象征君子情操。如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其中“玉”暗合“令辟”之高洁寓意。
▸ 来源: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
现代汉语中“令辟”已罕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其语义可归纳为: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汉语大词典》
明确释义:“令辟,美玉也。亦用以喻贤者。”并引《汉书》用例。
▸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卷1页1292)。
《古代汉语词典》
强调其通假关系:“辟,通‘璧’。令辟即令璧,美玉之称。”
▸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商务印书馆,2002年,页986)。
“令辟”由具体物象(美玉)渐次抽象为道德符号,承载中华文化“以玉比德”的传统观念,其释义需结合历史语境与文学象征系统完整理解。
“令辟”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令辟(拼音:lìng pì)指贤明的帝王,常用来称颂君主或统治者的圣明与德政。例如《清史稿·礼志三》中提到“守成令辟”,即指继承基业并能贤明治国的君主。
部分文献(如、6)提到“令辟”可通“瓴甓”(líng pì),意为砖块,但此用法较为罕见,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场景。
谤累襃授本恶彪章笔润仓胥朝庙池堑持支冲激重演穿心莲椿芽黨綱得不酬失点蜡幔顶鍼续麻短咏遁疾坟冢伏状该举告祝蛤解功盖天地冠履倒置管絃化材户帐节衣素食跻厉进鴆进资窘败九通衢戢心局力空行仙狼荒怜新弃旧六漠龙蹲虎踞幔帐没道路蓬蕽披怀青乌经栖山圣旨似懂非懂探照田产铜爵妓退衙土木之祸无颜色先大母闲居嫺妖宵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