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块的意思、凌块的详细解释
凌块的解释
冰块。 明 徐复祚 《投梭记·赛魔》:“看他冷脸儿似三冬凌块,硬鼻凹似七重铁鎧。”
词语分解
- 凌的解释 凌 í 冰:冰凌。凌锥。滴水成凌。 侵犯、欺压:欺凌。凌逼。凌辱。凌侮。恃强凌弱。 杂乱,交错:凌乱。凌杂。 升,高出:凌云。凌霄。凌空。凌虚。凌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渡过,越过:“虽有江
- 块的解释 块 (塊) à 成疙瘩或成团的东西:土块儿。 量词,用于块状或某些片状的东西:一块地。两块糖。 量词,用于银币或纸币,等于“圆”:一块钱。 笔画数:; 部首: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凌块”在现代汉语中并非一个独立、规范的常用词汇,它通常被视为“冰凌块”的简称或方言表述,核心含义指自然形成的、体积较小的冰块或冰的碎块。其具体释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
基础释义与核心概念
- 凌 (líng): 本义指冰,如“冰凌”、“凌锥”(冰锥)。在“凌块”中,“凌”保留了“冰”的含义。
- 块 (kuài): 指成疙瘩或成团的东西,常表示具有一定体积或形状的固体物质。
- 组合义: “凌块”即指由冰形成的、具有一定体积或形状的块状物。它特指那些零散的、非大面积的、自然凝结或碎裂形成的冰块,例如:
- 冬季河面、湖面漂浮的小冰块。
- 屋檐下滴落冻结形成的小冰坨。
- 冰块碎裂后产生的小块。
- 不同于“冰层”的连续覆盖,“凌块”强调其分散性、个体性。
-
字源与构词分析
- “凌”字在甲骨文中已有记载,其本义与水、冰相关,引申出寒冷、升高等义项。在“凌块”中,使用的是其最核心的“冰”义。《汉语大字典》对“凌”的释义首项即为“冰”。
- “块”字本义指土块,后泛指块状物。其作为量词和名词的用法非常普遍。
- 因此,“凌块”是一个典型的偏正式合成词,“凌”修饰“块”,中心语是“块”,意指“冰做成的块状物”。
-
使用语境与特点
- 口语化/方言化: “凌块”在现代标准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更常见于口语或某些方言中(如北方部分地区),作为“冰块”或“冰碴子”的一种说法。在正式书面语中,更倾向于使用“冰块”、“碎冰”、“冰凌”等词汇。
- 自然形成: 该词通常描述自然过程(如低温冻结、水流冲击碎裂)产生的冰体,而非人工制冰产生的冰块。
- 体积特征: 隐含其体积相对较小,非巨大冰山或连续冰盖。
- 季节性: 与寒冷季节(尤其是冬季)紧密相关。
“凌块”意指自然形成的、零散的、体积相对较小的冰块或冰的碎块。它是由表示“冰”的“凌”和表示“块状物”的“块”组合而成的偏正式合成词,具有较强的口语化和地域色彩,核心概念在于描述分散的、个体化的自然冰体。
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对“凌”字释义为“冰”,对“块”字释义为“成疙瘩或成团的东西”。该词典作为规范现代汉语词汇的权威工具书,定义了核心字义。
-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详尽收录了“凌”和“块”的古文字形、历史演变及丰富义项,特别是“凌”的本义“冰”提供了字源依据。
-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 收录了各地方言词汇,可佐证“凌块”在部分北方方言区作为“冰块”同义词的使用情况,体现了其口语和地域特性。
网络扩展解释
“凌块”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íng kuài,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冰块
这是最常见的解释,源自古代文学作品。例如明代徐复祚《投梭记·赛魔》中描述“冷脸儿似三冬凌块”,此处“凌块”比喻寒冷坚硬的冰块。拆解字义:“凌”指冰(多指块状或锥状冰),如“冰凌”;“块”表示成团的固体物,组合后指冰块。
二、其他引申含义(较少见)
-
超越限度
部分词典提到“凌块”可作为成语,表示数量、规模或程度超出常理,如“凌块的发展速度”。其中“凌”引申为超越,“块”指界限,但此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
-
外强中干
另有资料称“淩块”(异体字)形容外表坚固、内部脆弱的事物,类似“虚有其表”,但该解释的权威性和通用性较低,可能为特定语境下的引申义。
三、使用建议
- 文学创作:优先采用“冰块”的本义,适用于形容寒冷、坚硬的场景。
- 日常交流: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若需表达“超越限度”建议选用“超限”“过度”等更通用的词汇。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籍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闇蔽摆头邦符傍照弼导并土陈道笞谴传灯触事面墙辞辇从骑从一锉子等衰觝角戏笃簌簌房差犯上作乱梵钟刚夬干果龟纱故训豪幸黑不溜鳅鑉鑪假赁敫然甲乙继承权介节戒书节夜襟江带湖鸡犬相闻狙贼刻肌莲的恋豆流远南漕鸥情彯撇漂泳燂洗樵夫亲身软美山吏部拾菜视爲畏途帅首霜列铁砂通背拳秃刷纬途无坚不陷相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