赑怒的意思、赑怒的詳細解釋
赑怒的解釋
(1).盛怒。 漢 王粲 《七釋》之五:“於是剛禽狡獸,驚厈跋扈,突圍負阻,莫能嬰禦。乃使 晉 馮 、 魯 卞 ,注其贔怒,徒搏熊豹,袒暴兕武。”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沫水》:“ 蜀郡 太守 李冰 鑿平溷崖,河神贔怒, 冰 乃操刀入水,與神鬭。”
(2).形容氣勢壯大。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其水尚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贔怒。” 清 沉彤 《遊包山記》:“波濤贔怒,層飜疊湧。”
詞語分解
- 赑的解釋 赑 (贔) ì 〔赑屃( (贔)?)〕a.用力的樣子;b.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像龜。舊時大石碑的基座多雕成它的形狀。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 怒的解釋 怒 ù 生氣,氣憤:怒色。怒視。怒叱。怒罵。惱怒。息怒。 氣勢盛:怒濤。怒火。心花怒放。 中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于雲南省:怒族。 譴責:“若不可教而後怒之”。 喜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赑怒"(拼音:bì n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
盛怒
指極其強烈的憤怒情緒,如「赑怒之下,君王下令徹查此事」()。
-
氣勢壯大
用于形容自然景觀或事物具有磅礴、恢宏的氣勢,如「江水赑怒,奔流至海」()。
二、單字溯源
- 赑(bì)
本義為用力、負重之态,引申為赑屃(bìxì),即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形似龜而力大,常作碑座雕像()。
- 怒(nù)
除表憤怒情緒外,亦可形容事物盛大,如「怒濤」「百花怒放」()。
文化關聯
該詞常出現在古典文學或景物描寫中,結合「赑屃」象征的負重意象與「怒」的強烈特質,形成兼具力量感與視覺張力的表達()。
建議:若需進一步探究該詞在具體古籍中的用法,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赑怒這個詞的意思:
赑怒(bì nù)是指非常憤怒或極度憤怒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赑怒的部首是貝(貝字旁),共有12個筆畫。
來源:
赑怒一詞源自古代傳說中的神話故事。傳說中有一個名叫益羯益的人,他天性善良,為人正直。但是,由于他對一件事情持有不同的觀點,與人們的見解相違背,他被人們憤怒地斥責和指責。因此,赑怒一詞就用來形容人們憤怒的狀态。
繁體:
赑怒的繁體字為赑怒(繁體字與簡體字拼寫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中,赑怒一詞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例句:
他聽到那個消息後赑怒無比。
面對不公正的對待,她内心充滿了赑怒。
組詞:
赑怒一詞沒有常見的組詞。
近義詞:
憤怒、暴怒、發怒
反義詞:
平靜、冷靜、無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