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ing humiliation to the country;humiliate the nation] 使國家蒙受恥辱
受淩辱的國家。《荀子·富國》:“其於禮義節奏也,芒軔僈楛,是辱國已。”
辱國
指使國家蒙受恥辱,損害國家尊嚴與利益的行為或事件。該詞由“辱”(玷污、蒙羞)與“國”(國家)構成,強調對國家榮譽的嚴重傷害。
行為性質
指個人或群體的言行嚴重損害國家主權、形象或利益,如叛國、外交失儀、喪權辱國條約等。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10卷,第1083頁)
曆史與政治語境
多用于描述重大曆史事件,如籤訂不平等條約、戰敗割地等行為,體現對國家尊嚴的踐踏。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102頁)
典型用例:
“喪權辱國”指喪失主權并使國家受辱,如清末《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被視為辱國行徑。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第2145頁)
文學引用:
魯迅《且介亭雜文》中批判:“苟活即是辱國的幫兇”,強調妥協苟安對國家尊嚴的侵蝕。
“誤國”側重因過失危害國家(如決策失誤),而“辱國”強調直接損害國家尊嚴(如投降叛變)。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5年,第1328頁)
權威參考:以上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釋義與用例均來自紙質出版物,未引用網絡來源以确保學術嚴謹性。
“辱國”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使國家蒙受恥辱或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辱國”讀作rǔ guó,核心含義是通過不當行為損害國家尊嚴或利益,屬于貶義詞。常見于描述背叛國家、洩露機密、對外散布虛假信息等行為。
行為表現
包括但不限于:背叛國家主權、參與損害國家形象的活動、籤訂不平等條約(如“喪權辱國”)等。例如,清朝末年因籤訂不平等條約被稱為“喪權辱國”。
曆史文獻依據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法律條文,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曆史文獻。
白玉無瑕邊番鴘鷹不足為怪殘念城窟辰緯赤旗寵别穿胷辭布淡妝輕抹達心頂罐峨峨兒童片鄂舟蕃酋翻天印勾股形廣開言路館職酣嗜蒿目時艱恨心環瑱金牛山遺址闿澤苦境賴皮賴骨泠人闾閻撲地妙婧藐茲一身諵諵排定抛費搶風砌疊綦繡三不食散攤笘籥飾智矜愚矢忠首攝孰田送餪探偵天鵝鐵飯碗銅匠鳥通天禦帶外角萬法完顔香土笑抃遐士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