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ing humiliation to the country;humiliate the nation] 使國家蒙受恥辱
受淩辱的國家。《荀子·富國》:“其於禮義節奏也,芒軔僈楛,是辱國已。”
“辱國”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使國家蒙受恥辱或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辱國”讀作rǔ guó,核心含義是通過不當行為損害國家尊嚴或利益,屬于貶義詞。常見于描述背叛國家、洩露機密、對外散布虛假信息等行為。
行為表現
包括但不限于:背叛國家主權、參與損害國家形象的活動、籤訂不平等條約(如“喪權辱國”)等。例如,清朝末年因籤訂不平等條約被稱為“喪權辱國”。
曆史文獻依據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法律條文,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曆史文獻。
辱國是指對一個國家進行侮辱、羞辱、破壞其尊嚴和利益的行為或言論。這種行為往往會引起國家和人民的憤怒和不滿。
辱字由兩個部首組成:辰(chén)部和攴(pū)部。辰部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時間、日子,辱字的辰部在這裡起到聲旁作用;攴部則表示動作、攻擊的意思。辱字共有9個筆畫。
辱字最早的出處是《說文解字》,其釋義為“侮辱”。繁體字中,辱的形狀相對更為繁雜,多了一冬字旁。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辱字的古時候寫法是辰攵,辰部位于上方,攵部位于下方。
1. 這種戰争行為嚴重辱國的形象。
2. 那些辱國言論會加劇兩國的矛盾。
1. 辱罵:對他人進行侮辱性的言語攻擊。
2. 國辱:指國家所受的侮辱和恥辱。
3. 自辱:自己對自己進行羞辱和侮辱。
藐視、侮辱、羞辱、诋毀
尊重、崇敬、贊揚、歌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