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位置或次序在前的。
(2).頭領,首領。 宋 嶽飛 《分撥軍馬狀》:“統率 馬友 并本路 李宏 、 吳錫 、 韓京 諸頭項軍馬,前來措置掩殺 曹成 。” 宋 李綱 《與潘子賤龍圖書》:“招捕羣冠十餘及頭項,踰三萬人。”《續資治通鑒·宋理宗紹定五年》:“此時 蒙古 病者衆,十七頭項皆在京城。”
(3).項目,門類。 宋 蘇轼 《省試放榜後劄子·乞不分差經義詩賦試官》:“若必用本科各考所試,則經義、策論、詩、賦四場,文理不同,亦須各差試官一人而後可。此本議者私憂過計,而有司不察,便為創立此條,使一試院中有兩頭項試官,自有科場以來,無此故事。”《朱子語類》卷五九:“以此知這道理雖然説得有許多頭項,看得熟了,都自相貫通。”
(4).職務,級别。《水浒傳》第六回:“僧門中職事人員,各有頭項。且如小僧做箇知客,隻理會管待往來客官僧衆。”
(5).綱領,主腦。《朱子語類》卷十二:“不要因一事而惹出三件兩件。如此,則雜然無頭項,何以得他專一!”
(6).猶蹤迹。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俠女》:“妾 浙 人。父官司馬,陷於仇,彼籍吾家。妾負老母出,隱姓名,埋頭項,已三年矣。”
“頭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多個層面,主要解釋如下:
頭領或首領
多指軍事或團體中的領導者。例如宋代嶽飛在《分撥軍馬狀》中提到“統率馬友并本路李宏、吳錫、韓京諸頭項軍馬”,這裡的“頭項”即指軍事首領。類似用法也見于李綱的《與潘子賤龍圖書》中。
項目或類别
用于指代事物的分類或條目。如蘇轼在科舉考試相關的奏折中提及“經義、策論、詩賦四場……使一試院中有兩頭項試官”,此處“頭項”意為考試科目或門類。
次序或位置在前
指事物排列中的優先或靠前部分,如“頭項軍馬”可理解為先鋒部隊。
現代漢語中,“頭項”較少單獨使用,更多作為量詞“項”的演變來源,表示“種類”“方面”等。例如:“這項任務”中的“項”即源于“頭項”的類别含義。
如果需要更完整的文獻例句或深入解析,可參考《朱子語類》《續資治通鑒》等古籍。
《頭項》是一個漢字詞語,意味着頭的上部或與頭有關的事物。
《頭項》這個詞的部首是“月”(左邊的一撇),它的筆畫數是5畫。
《頭項》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它是漢字的一個古體字,用來描述頭的部分和與頭相關的事情。
在繁體字中,《頭項》被寫作「頭項」。
在古代,漢字《頭項》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然保持着“頭”的形狀和含義。
以下是《頭項》這個詞的一些例句:
與《頭項》相關的組詞有:
與《頭項》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與《頭項》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