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加盟会。《春秋·僖公三年》:“冬, 公子友 如 齐 涖盟。” 孔颖达 疏引《公羊传》:“涖盟者何,往盟乎彼也。”《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年》:“ 燕 主 跋 与 夏 连和, 夏王 勃勃 遣御史中丞 乌珞孤 如 燕 涖盟。” 胡三省 注:“ 春秋 之时,列国释仇通好,两君不及相见而盟,必使其臣涖盟。”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於是遣使往 江华岛 涖盟。”
“涖盟”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与古代盟会仪式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涖盟”指参与或主持盟会的行为,尤其强调“亲自到场参加盟约”的正式性。该词由“涖”(音lì,意为“到、临”)和“盟”(盟约、缔约)组成,字面可理解为“莅临盟会”。
古代“涖盟”需遵循严格礼仪,如杀牲歃血、向神明起誓,并订立书面盟书(参考《公羊传》《三苍》等记载)。若君主无法亲临,则派遣重臣代表,称为“涖盟者”。
现代汉语中“涖盟”已罕用,但在历史文献或学术研究中仍可能涉及,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外交活动中的盟约参与行为。
如需进一步了解“盟”的演变或相关制度,可参考《经籍籑诂》等典籍。
涖盟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为“氵”、“菱”和“⺼”。其中,“氵”是水的部首,“菱”是汉字的一个常用偏旁部首,表示与植物有关的事物,“⺼”是肉的部首,表示与肉相关的事物。
涖盟的笔画数为15划。
涖盟这个词源于古代的农业社会,它指的是农民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式,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共同种植和维护农田,共享田地的利益。涖盟体现了农民之间的互助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繁体字中,涖盟的写法为“濔盟”。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发生了一些变化。涖盟的古代写法为“?⻜菱⺼口㐭”。
一些关于涖盟的例句如下:
涖盟的组词:涖盟精神、涖盟文化、涖盟合作等。
涖盟的近义词:合作社、农事互助、互助合作等。
涖盟的反义词:各自为战、自私自利、互不合作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