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南天燭。植物名。道家炮制青精飯的原料之一。《雲笈七籤》卷七四:“《上元寶經》曰:‘子食草木之王,氣與神通;子食青燭之津,命不復殞。’”
“青燭”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基本解釋
“青燭”即南天燭,是一種植物,為道家炮制“青精飯”的重要原料之一。這一含義在《雲笈七籤》等道教典籍中有明确記載,如“子食青燭之津,命不復殞”。
字義分解
部分低權威性資料提到“青燭”可比喻年輕人早逝(如“青色的蠟燭”象征短暫的生命),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典籍或主流詞典,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
建議以植物名稱為優先解釋,引用道教典籍和權威詞典;比喻用法需謹慎使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青燭》是一個成語,原指青色的蠟燭,後泛指用青色作花樣的燭火。它比喻人才或者事物洋溢着勃勃生機,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活力。
《青燭》的部首是火字旁,總共有10畫。
《青燭》最早出現在北宋文學家陸遊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慷慨青燭愁獨見,個中嬌相不曾聞。”這裡的“青燭”描繪了一個夜晚裡燃燒着青色蠟燭的情景,表達了陸遊内心深處的悲愁和思念之情。
繁體字中,《青燭》的寫法與簡體一緻,都是「青燭」。
在古代,「青燭」的寫法有所不同,有些寫成「靑燭」。盡管寫法不同,但意思相同。
他的才華就像一盞青燭,照亮了整個團隊。
青春、青蔥、燭光、燭台、燭火。
生機勃勃、蓬勃、充沛。
精疲力盡、衰敗、無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