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婦女在額上塗鴉黃。鴉黃,古代一種化妝品。 宋 蘇轼 《浣溪沙·贈楚守田待制小鬟》詞:“學畫鴉兒正妙年, 陽城 下蔡 困嫣然。” 宋 方嶽 《送史子貫歸觐且迎婦也》詩:“青燈書冊夜深雨,莫為乘鸞學畫鴉。” 金 王寂 《減字木蘭花》詞:“湖山明秀,豆蔻梢頭春欲透。學畫鴉兒,多少閒愁總未知。”
“畫鴉”是古代中國女性的一種妝容習俗,具體指在額頭上塗抹“鴉黃”(一種黃色顔料或化妝品)的裝飾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專指古代女子以鴉黃色顔料在額頭點染或勾畫紋飾的化妝方式。鴉黃是唐代至宋代流行的化妝品,因色澤接近鴉鳥羽毛的暗黃色而得名。
文化背景與用途
這種妝容屬于“額黃妝”的一種,常見于唐宋時期。女性通過“畫鴉”修飾面容,既體現審美追求,也暗含身份象征。例如,年輕女子學習“畫鴉”被視為成長禮儀的一部分。
文學引用與意象
宋代詩詞中多次出現“畫鴉”,如蘇轼《浣溪沙》中“學畫鴉兒正妙年”,形容少女初學化妝的嬌态;方嶽詩句“莫為乘鸾學畫鴉”則暗含對過度追求妝容的勸誡。金代王寂的詞作也借此表達少女的純真與閑愁。
曆史演變
該習俗可能起源于南北朝佛教壁畫中佛像金飾額頭的啟發,唐代發展為日常妝容,宋代逐漸簡化,元代後式微。其形式從大面積暈染演變為精細的點、描等手法。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背景或妝容技法,可查閱《全宋詞》或唐代《妝台記》等文獻。
《畫鴉》是一個成語,指的是以鳥為題材進行繪畫創作。它可以引申為善于畫鳥的能力或技藝,也可以泛指善于畫作或繪畫的能力。
《畫鴉》由兩個漢字組成:畫(huà)和鴉(yā)。
《畫》是由“宀”和“田”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 8。
《鴉》是由“鳥”和“牙”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 13。
《畫鴉》一詞可能源自于古代文人雅興之言,因鴉具有獨特的形态與特征,具備了優雅和神秘的形象,吸引着藝術家們的注意和創作。
在繁體字中,《畫鴉》的寫法為《畫鴉》。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繁複的結構展現着不同的藝術美感。
在古時候,漢字《畫鴉》的寫法為《畫鴉》。
例句1:他從小就對畫鴉有着濃厚的興趣,現在已經成為一名優秀的鳥類畫家。
例句2:這幅畫鴉的構圖精美,栩栩如生,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組詞:畫筆、畫畫、畫家。
近義詞:畫鳥、畫禽。
反義詞:不會畫鳥、無畫鳥之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