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氣助詞。用于句末,表疑問和感歎。《孟子·離婁上》:“﹝ 伯夷 ﹞聞 文王 作,興曰:‘盍歸乎來?’”《孟子·盡心下》:“ 孔子 在 陳 曰:‘盍歸乎來?’”一説“來聲,矣聲通”,“來”讀為“矣”。參閱 章炳麟 《新方言·釋詞》。
“乎來”是一個古漢語中的語氣助詞,主要用于句末表達疑問或感歎。以下是詳細解釋:
語法功能
作為句末語氣詞,兼具疑問和感歎的雙重作用。例如《孟子·離婁上》中伯夷感歎:“盍歸乎來?”(為什麼不回去呢?)。
讀音與結構
“乎”讀作“hū”,表示疑問或反問;“來”讀作“lái”,部分學者認為其與“矣”相通,用于加強語氣。
疑問語氣
常見于反問句或選擇疑問句,如《孟子·盡心下》中孔子言:“盍歸乎來?”(何不歸去呢?)。
感歎語氣
可表達感慨或祈使,如“長铗歸來乎!”(劍啊,歸來吧!)。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提出“乎來”可能表示“突然出現”或“急促”,但此解釋缺乏古籍依據,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誤讀。
“乎來”是古漢語特有的句末助詞,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語氣功能。權威文獻中均以表疑問、感歎為主,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章炳麟《新方言·釋詞》。
《乎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語,意為“何來”或“從何而來”。通常用于疑問句,詢問某物或某事的來源或起因。
《乎來》的拆分部首為“丿”和“口”,部首拆分後分别為1和3筆。整個字共4筆。
《乎來》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苑》一書中。繁體字為「乎來」。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時「乎」字寫作「乆」。而「來」字是包含兩個十字旁的「來」字,即「來」字起初是由「十」字邊加上「土」旁的「來」字,後來逐漸簡化為「來」。
1. 空中的飛機是從哪裡來的?
2. 這本書是從哪家書店買來的?
《乎來》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不同的詞語,例如:
1. 乎來乎往:形容來回忙碌的樣子。
2. 難以乎來:形容事情來得突然,難以接受或理解的意思。
與《乎來》意思相近的詞語有:何處、何地、從何。
與《乎來》意思相反的詞語有:何去、前行、去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