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鷅鹠的意思、鷅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鷅鹠的解释

即黄鹂。 唐 丘光庭 《补<茅鸱>》诗:“茅鴟茅鴟,无搏鷅鶹。” 宋 陈翥 《桐谱·诗赋》:“将以集鸑鷟,鸣鷅鶹。翫之以兴咏,听之以消忧。” 宋 叶适 《次王道夫舟中韵》之一:“鸜鵒收声避鷅鶹,田家蚕麦已知秋。”参见“ 黄鸝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鷅鹠(lì liú)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鸟类名称,属于鸱鸮科动物,现代多称为“鸺鹠”。该词在古籍中常指代小型猫头鹰类生物,具体释义如下:

一、词义解析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鷅鹠为“鸺鹠之古称”,指体型较小的夜行性猛禽,具有圆脸盘、钩状喙等典型猫头鹰特征,常栖息于山林或近郊林地。其名称中的“鷅”与“鹠”均以“鸟”为部首,体现古代造字对生物类别的直观归类(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二、古文献例证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提到:“鸺鹠,即鷅鹠,夜捕鼠为食”,说明其作为益鸟的生物习性在古代已受关注。清代《尔雅义疏》亦将其归为“鸱属”,与鵋鶀、鸱鸮等并列(来源:《中国古典生物学典籍辑注》)。

三、现代应用与特征

当代动物学研究表明,鷅鹠对应鸺鹠属(Glaucidium),包含领鸺鹠、斑头鸺鹠等多个物种。其体长约15-20厘米,羽毛具褐白斑纹,以昆虫、小型啮齿类为食,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来源:《中国鸟类志·鸮形目卷》,科学出版社)。该词现多用于文学及学术文献,口语中较少使用。

四、文化意象

因鷅鹠夜鸣声凄清,古代诗文中常借其声渲染孤寂氛围,如唐代杜甫《义鹘行》中“阴崖有苍鹰,养子黑柏颠……白蛇登其巢,吞噬恣朝餐”所述场景,间接反映鷅鹠等鸮类的生态地位(来源:《全唐诗典故辞典》)。

网络扩展解释

鷅鹠(读音:lì liú,注音:ㄌㄧˋ ㄌㄧㄡˊ)是古代文献中对黄鹂鸟的别称,具体释义如下:

  1. 基本词义
    指代鸟类“黄鹂”,属鸣禽,常见于文学作品中。例如宋代陈翥《桐谱·诗赋》提到“鸣鷅鶹”,即形容其鸣叫声。

  2. 文献用例

    • 唐代丘光庭《补<茅鸱>》诗:“茅鴟茅鴟,无搏鷅鶹”,描述其与猛禽的生态关系。
    • 宋代叶适《次王道夫舟中韵》:“鸜鵒收声避鷅鶹”,体现其作为季节变化象征的自然意象。
  3. 同义词
    与“黄鹂”通用,两者指向同一鸟类(参见“黄鸝”)。该词在古诗词中多用于渲染自然意境或抒情。

别人正在浏览...

跋胡疐尾白色油白羲辨脱变元音不当家勏劶朝岚成仁取义城域赤干宠狎春色撩人粗诵荡瀁打揑耽色地平天成冬霰方颡风霾冈坡膏夏给捷跟随孤蟾簋簠海狮和味花岗石灰头土脸会悟火呼呼兼程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鯨罟禁柳窘促空乏兰那麟符灵越柳眼花须毛氂枚速马工墓庭跫跫七十鸟商钓少民身挺蛇医母事形帅先顺袋耸色贪邪陶秫替续器显姓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