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建立德行或功業。《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論》:“當是時, 翦 為宿将, 始皇 師之,然不能輔 秦 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圽身。” 漢 班固 《兩都賦》序:“道有夷隆,學有麤密,因時而建德者,不以遠近易則。”
(2).指建立的功業。《史記·平準書》:“朕聞 五帝 之教不相復而治, 禹 湯 之法不同道而王,所由殊路,而建德一也。” 唐 楊炯 《少室山少姨廟碑》:“天子建德,重規疊矩。”
(3).謂立有德者為諸侯。《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杜預 注:“立有德以為諸侯。”
(4).剛健之德。建,通“ 健 ”。《老子》:“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清 俞樾 《諸子平議·老子》“建德若偷”:“建,當讀為健。《釋名·釋言語》曰:‘健,建也,能有所建為也。’是建、健音同而義亦得通。健德若偷,言剛健之德,反若偷惰也,正與上句‘廣德若不足’一律。”
(5).見“ 建德國 ”。
“建德”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綜合理解。以下是詳細解析:
建立德行或功業
指通過實際行動樹立道德典範或成就功績。如《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提到王翦未能“輔秦建德”,即未能幫助秦國鞏固道德根基。班固《兩都賦》序言中“因時而建德”也強調順應時代建立德行。
指已建立的功業
作為名詞使用時,特指具體的功績或成就。如《史記·平準書》中“所由殊路,而建德一也”,強調不同路徑下建立的功業本質相同。
立有德者為諸侯
源自《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指天子分封有德之人治理疆土。
剛健之德(通“健”)
此義項出自《老子》“建德若偷”,俞樾在《諸子平議》中注解“建”通“健”,意為剛健的品德看似怠惰,實為内斂的堅韌。
以上解釋綜合了《史記》《左傳》《老子》等經典,以及清代學者俞樾的考據,體現了詞義的曆史演變。若需深入探究,可查閱《國語辭典》《諸子平議》等原始文獻。
《建德》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建立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準則。它描述了一個人或團體通過努力和行為來培養和發展道德素養。
按部首拆分,建德的部首是“廴”;按筆畫數拆分,建德的筆畫數是9。
建德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鴻雁》:“葛藟委蔓,言多建德。”這句詩中的“建德”一詞,意味着通過言行來培養美德。
在繁體字中,建德的寫法為「建德」,部分地區和書法愛好者仍然使用繁體字的寫法。
古時候,《說文解字》将“建德”寫作“㗊德”,整體呈扁平形,比現代字形扁寬一些。
1. 他一直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以便建德于學生。
2. 這個社區通過各種活動和義務工作來促進建德。
3. 他以自己的善行赢得了人們對他的尊重,成為了建德的典範。
1. 建功立業: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工作來獲得成就。
2. 德行高尚:形容一個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行為。
3. 品德光明:意味着一個人的品行和道德是純潔無暇的。
1. 建立德行:與建德意思相近,指通過努力來培養道德品質。
2. 培養美德:強調通過教育和培訓來發展美德。
1. 惡習沉疴:與建德相反,指存在不良習慣和道德敗壞。
2. 道德敗壞:意味着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很低,缺乏良好的道德規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