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秉性奸滑的盜賊。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上:“ 英公 嘗言:‘我年十二三,為無賴賊,逢人則殺。’” 明 李贽 《史綱評要·唐紀·高宗》:“﹝ 李勣 ﹞到底是個無賴賊。” 清 黃遵憲 《紀事》詩之三:“彼黨訐此黨, * 乃下流。少作無賴賊,曾聞盜人牛。”
“無賴賊”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于貶義語境中,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無賴賊”指秉性奸詐狡猾的盜賊,由“無賴”(形容人蠻橫無理、不守規矩)和“賊”(指盜竊者或狡詐之人)組合而成,強調行為卑劣、不擇手段的特點。
可譯為“cunning thief”或“villainous robber”,體現其奸詐與破壞性。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出處或擴展用法,可參考《隋唐嘉話》《史綱評要》等古籍。
《無賴賊》是指一個人行為無禮、無道德底線、不守規矩的人。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做出惡劣的行為,不顧他人感受,以自己的利益為重。
《無賴賊》的拆分部首是無(四點水)賴(赤心)賊(貝)。它的總筆畫數為18畫。
《無賴賊》作為一個漢字詞語,來源于中國的社會習語,由于其形象生動傳神的描述了一個人品行惡劣,因此廣泛用于口語和文學作品中。
《無賴賊》的繁體字為「無賴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定的差異。據文獻記載,古時候「賊」字的寫法為「賊」,而其它部分則維持和現代相同。
1. 他行為如此之差勁,簡直就像個無賴賊。
2. 那個無賴賊竟然偷了我錢包!他真是太可惡了!
無賴、賴賬、賴債、小偷、大盜等。
無恥之徒、惡棍、惡霸、惡人等。
正派之人、光明磊落、誠信守規、道德楷模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