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牒的意思、白牒的詳細解釋
白牒的解釋
(1).未用印的公文。 宋 王溥 《唐會要·大理寺》:“當寺司直評事,應準敕差出使,請廢印三面,比緣無出使印,每經州縣及到推院,要發文牒追獲等,皆是自将白牒,取州縣印用。因茲事狀,多使先知,為弊頗深。”
(2).泛指官府文書。 清 姚鼐 《送侍潞川主德州書院用前夕在揚州留别韻》:“策名白牒中,早與南宮薦。”
詞語分解
- 白的解釋 白 á 雪花或乳汁那樣的顔色:白色。白米。 明亮:白晝。白日做夢。 清楚:明白。不白之冤。 純潔:一生清白。白璧無瑕。 空的,沒有加上其它東西的:空白。白卷。 沒有成就的,沒有效果的:白忙。白說。 沒
- 牒的解釋 牒 é 文書,證件:通牒。度牒。尺牒。 筆畫數:; 部首:片;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白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
基本含義
- 未用印的公文:指未經官方正式蓋章的文書。例如唐代官員出使時,因無專用印章,需臨時借用地方官印,導緻公文存在洩露風險。
- 泛指官府文書:廣義上也指代各類官方文件或公文。
-
出處與曆史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唐會要·大理寺》,記載唐代官員因公出使時使用“白牒”的情況,反映了當時行政流程中的弊端。
-
語義演變
部分資料提到,“白牒”在後期引申為“冗長無意義的文件”,暗指官僚主義導緻的低效文書工作,但此用法較為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分析,如姚鼐《送侍潞川主德州書院用前夕在揚州留别韻》中的詩句。
建議進一步查閱《唐會要》或《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典籍獲取詳細例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白牒(bái dié)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是白(bái)和牒(dié)。白的部首是白字頭(白字旁),牒的部首是牛字頭(牜字旁)。
白字意為白色,可以指顔色、狀态或者特定的事物,如白天、白衣、白皙等。牒字可以解釋為文書或者文件,代表着文字的記錄和傳遞。白牒合在一起的意思是指用白色紙張或者文書來記錄和傳遞信息。
白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人們使用白色的紙張或者絹帛來書寫重要的文書、信函或者官方文件。這樣的白牒在古代被認為是非常正式和莊重的形式,往往表示特殊文件或者命令。
在繁體字中,白牒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白牒的古代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差異,但整體上保持了白和牒的基本形狀和結構。
以下是一個關于白牒的例句:他收到了一封高度機密的白牒,要求立即執行任務。
與白牒相關的詞語有:白紙(bái zhǐ)、*********(bái pí shū)、牒證(dié zhèng)等。白紙和白牒有相似的含義,都指代着白色的紙張。*********和白牒在一些上下文中可以互換使用,都表示正式的文件記錄。
反義詞與白牒并不明确,因為它是一個特定的詞語。然而,與白牒相反的可以是不記錄或者不傳遞信息的狀态。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