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惶恐戒懼。《楚辭·大招》:“魂乎歸徠,不遽惕隻。” 王逸 注:“言飲食醲美,安意遨遊,長無惶遽怵惕之憂也。”
"遽惕"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惶恐戒懼的心理狀态,形容人在面對突發狀況或潛在危險時表現出的驚慌與警惕交織的複雜情緒。
二、詞彙構成解析
三、出處及注釋 最早見于《楚辭·大招》:"魂乎歸徕,不遽惕隻"。東漢王逸注解說:"言飲食醲美,安意遨遊,長無惶遽怵惕之憂也",通過描繪安逸的生活場景,反襯出沒有惶恐戒懼的輕松狀态。
四、用法特征
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屬于生僻詞彙,如需使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或選用"惶恐""警惕"等現代常用詞替代。
遽惕是一個動詞,意為突然警覺或突然感到緊張和害怕。
遽惕的部首分别是⻍(辵)和心,總共有11個筆畫。
遽惕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詞語,最早出現在《莊子·秋水》一篇中。
遽惕在繁體中的寫法是遽懼。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遽惕的字形略有不同。遽字的舊字形為遽,惕字的舊字形為惕。
他突然聽到一聲巨響,心中頓時遽惕起來。
遽然、惕然、遽急、遽來遽去。
驚慌、緊張、恐懼。
鎮定、淡定、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