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遽惕的意思、遽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遽惕的解釋

惶恐戒懼。《楚辭·大招》:“魂乎歸徠,不遽惕隻。” 王逸 注:“言飲食醲美,安意遨遊,長無惶遽怵惕之憂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遽惕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遽”和“惕”兩個語素構成,常用于形容人突然産生的警覺、驚懼或緊張不安的心理狀态。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詞義分解

    • 遽(jù):

      本義指驿車,引申為急速、突然。《說文解字》釋:“遽,傳也。”段玉裁注:“如今之驿馬。”後衍生出“倉促”“慌忙”之意,如《禮記·檀弓》載“夫子何遽乎?”(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版)

    • 惕(tì):

      意為戒懼、警惕。《說文解字》:“惕,敬也。”徐锴系傳:“惕,悚惕也。”強調心理上的警覺與畏懼,如《周易·乾卦》“夕惕若厲”。(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版)

  2. 複合詞義

    “遽惕”結合二者,描述因突發狀況引發的緊張與戒懼,強調情緒反應的急促性。例如:

    《莊子·庚桑楚》:“券内者行乎無名,券外者志乎期費……而人以為遽惕。”

    此處指世人因執着外物而常陷于倉皇不安。(來源: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

  3. 典籍用例

    該詞多見于先秦至漢代文獻,如《詩經》鄭玄箋注中“遽惕”形容戰兢之态,體現古人對突發危機的心理刻畫。(來源:孔穎達《毛詩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4. 現代關聯

    雖屬文言詞彙,但“遽惕”的語義内核仍存于成語“惶遽不安”“惕然警醒”中,適用于描寫突發危機下的心理反應。(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遽惕”凝練表達了因事出突然而引發的驚懼與警覺,兼具時間緊迫感(遽)與心理戒備(惕)的雙重特征,是漢語描述應急心理的精準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遽惕"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惶恐戒懼的心理狀态,形容人在面對突發狀況或潛在危險時表現出的驚慌與警惕交織的複雜情緒。

二、詞彙構成解析

  1. 遽(jù):
    • 本義為驿車,引申為"急迫""倉促"
    • 在情感層面特指因突發事件引發的驚慌
  2. 惕(tì):
    • 本義為警惕、戒備
    • 強調心理層面的謹慎防範意識

三、出處及注釋 最早見于《楚辭·大招》:"魂乎歸徕,不遽惕隻"。東漢王逸注解說:"言飲食醲美,安意遨遊,長無惶遽怵惕之憂也",通過描繪安逸的生活場景,反襯出沒有惶恐戒懼的輕松狀态。

四、用法特征

  1. 古漢語中多用于文學性描寫,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2. 常見于描述面對未知威脅時的心理活動
  3. 可聯繫相關詞彙理解:
    • 惶遽(驚慌急促)
    • 怵惕(恐懼警惕)

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屬于生僻詞彙,如需使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或選用"惶恐""警惕"等現代常用詞替代。

别人正在浏覽...

巴壁拔禾白楊辨理閟機賓從草麻車币沉潛剛克鸱顧寵惜待援黨員道宣奠邊府光燈官系河尾昏作借言吉呵德矜饬鯨猾酒盅闊塹雷公琴兩班理工科六點兒羅韈緑頭鴨沒趣面榇命期摸頭能爾虐饕鳥散鎳鉻絲扭毆排山倒海前六識清風嶺蕤鮮傷轸山呼海嘯山屋矢口否認壽旦雙凫司敗俗好縮退提案恬適捅婁子脫榮圍棊巫蠱纖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