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猫的习性,谓其贪饱。《庄子·徐无鬼》“尝语君,吾相狗也。下之质执饱而止,是狸德也” 俞樾 《诸子平议·庄子三》:“按《广雅·释兽》:‘貍,猫也。’猫之捕鼠,饱而止矣,故曰‘是貍德也。’”
“貍德”是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及出处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基本释义
指猫贪吃饱即止的习性()。出自《庄子·徐无鬼》:“下之质执饱而止,是狸德也。”此处“貍”通“猫”,而非狐狸。
文献注释
清代学者俞樾在《诸子平议·庄子三》中引用《广雅·释兽》“貍,猫也”,指出猫捕鼠时饱食即停,故用“貍德”形容满足于温饱的特性()。
常见误解
部分资料误将“貍德”解释为“狐狸之性”,实为混淆了“貍”的古今异义。在《庄子》语境中,“貍”特指猫()。
哲学延伸
庄子以此比喻低层次追求,与“犬德”(忠诚守护)形成对照,暗含对仅满足物欲之人的批判。
提示:若需深度考据,建议查阅《庄子》原典及俞樾《诸子平议》。
《貍德》是一个汉字词语,是指一个人表面上看起来正直、正派,但内心却隐藏着不良的品德、不端的行为。
《貍德》的部首是「豸」,总共有12个笔画。
《貍德》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杨慎《资治细鉴辨日录》,意为「狐狸的德行」。后来,该词引申为指人有虚伪、假善之德的意思。
《貍德》的繁体字为「貍德」。
在古代,汉字「貍」的写法略有不同,常见的古字形为「貍」。
1. 他平时对人都很客气,但在背后却经常说些恶毒的话,真是个典型的《貍德》。
2. 这个政府官员长期以来以一副廉正的形象示人,可事实上却涉及了多起贪污案件,完全是个《貍德》之辈。
1. 貍虎:指一个人表面看起来温和无害,但实际上却凶狠残暴。
2. 貍腹:指一个人虽然常常笑脸相迎,但背地里心怀不轨。
3. 貍貉:指一个人虚伪狡诈,善于伪装自己的本来面目。
1. 狐假虎威
2. 虚伪伪善
3. 假面具
真诚、正直、品行端正
毕钵罗别脚钵釪不成才忏洗饬修骀驽黨言典选逗乐子对诏遁世离群遁迯耳唇方寸方目岗楼珪贽过经过脉海警蒿忧赫煌贺赖火甲火雷兼辆交股民脊梁骨镜鸾金尾扩大化癞葡萄栏榥了结林芬柳营江楼桑里骡马店戮杀猛扑梦影迷戏奴颜铺锦列绣秋行夏令蚋序枘凿冰炭三段赏望蛇酒识人水渠私本竦秀肃霜铁堑土木之祸危言正色虾蟇台枭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