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詈辭的意思、詈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詈辭的解釋

垢罵的言辭。 唐 韓愈 《上鄭尚書相公啟》:“惡言詈辭,狼藉公牒,不敢為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詈辭,漢語詞彙,指用于責罵、侮辱他人的詞語或語句,具有強烈的貶斥和攻擊性。以下從詞典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與特征:


一、核心定義

  1. 基本釋義

    詈辭(lì cí)即“罵人的話”。“詈”本義為責罵,《說文解字》釋:“詈,罵也。” 因此“詈辭”特指語言中帶有侮辱、貶損性質的表達,如“蠢貨”“無恥”等。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詞義辨析

    區别于一般批評,“詈辭”更強調情緒化的惡意攻擊,常伴隨人格貶低或道德指控。例如《書·無逸》中“小人怨汝詈汝”,即用“詈”指代惡言辱罵。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0年。


二、語言特征

  1. 構詞特點

    • 單字詈詞:如“賊”“匪”“刁”等,多含道德否定(如《論語·陽貨》“鄉原,德之賊也”)。
    • 複合詈辭:常見動物比拟(“豺狼”)、生理缺陷(“瞎子”)或倫理污名(“孽種”)。

      來源:王锳《唐宋筆記語辭彙釋》,中華書局,2001年。

  2. 語法功能

    詈辭多獨立成句(“滾!”),或作謂語(“汝畜生也”)、定語(“賤人之言”),強化情感宣洩。

    來源: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1980年。


三、文化與社會功能

  1. 情緒宣洩

    詈辭是憤怒、憎惡等情緒的極端語言表現,如《水浒傳》中李逵高頻使用“鳥人”“撮鳥”宣洩不滿。

    來源:劉丹青《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商務印書館,2003年。

  2. 社會規訓

    部分詈辭隱含道德審判(如“淫婦”“逆子”),反映特定時代的倫理标準。

    來源:費孝通《鄉土中國》,三聯書店,1948年。


四、使用規範與演變

  1. 現代漢語規範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詈辭為“貶義詞”,日常使用需避免,尤其在公共場合。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6年。

  2. 曆史流變

    部分詈辭隨時代弱化(如“豎子”),而新詈辭(如網絡用語“XX狗”)持續産生,體現語言動态性。

    來源:張拱貴《漢語詈詞淺議》,載《語言教學與研究》1991年第3期。


五、學術研究參考

詈辭研究涉及社會語言學(如詈罵的階層差異)、心理語言學(攻擊性言語的動機)及跨文化比較(如中英詈辭文化隱喻差異)。

來源:李炜《漢語詈詞研究》,語文出版社,2010年。

網絡擴展解釋

詈辭(lì cí)指用于辱罵、宣洩情緒或貶損他人的詞語或短語,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和文化特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1. 核心含義
    詈辭是語言中專門用于攻擊、侮辱或諷刺的詞彙,常通過貶低對方人格、身份或行為來達到情緒宣洩目的。例如古代書面語中的“豎子”(無能之人)、“汝母婢也”(侮辱對方母親身份)。

  2. 語言特點
    多采用比喻、借代等修辭手法,如吳語中“豬猡”比喻愚蠢者,“赤佬”借鬼物形容可憎之人。部分詈辭因語境不同可能帶有戲谑色彩,但本質仍具攻擊性。


二、地域與文化差異

  1. 方言特色

    • 吳語區:常用動物比喻,如上海話“煨竈貓”(畏縮者)、“白腳花狸貓”(遊蕩者)。
    • 北方方言:如“操性”(品行差)、“狗日的”(山東)。
    • 粵語/閩南語:如“頂你個肺”(含性暗示)、“丢你老母”。
  2. 書面與口語差異
    書面詈辭較隱晦(如“豎子”),而方言中更直白且豐富,常涉及性、倫理等内容。


三、使用與影響

  1. 社會功能
    詈辭雖被視為不文明用語,但客觀上反映了地域文化、社會心理和語言創造力。

  2. 注意事項
    使用詈辭易引發沖突,需注意場合與對象。建議通過文明表達替代攻擊性語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方言案例,可參考語言學文獻或權威方言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汰半合贲帛便民房變顔變色别徑不知所措誠谠叢山蹙雪黮暗當間鄧石如诋疵讀卷二雅凡瑣妃合歌詞閣員苟悅鬼鬼祟祟皓齒明眸黃墨簡絜奸心嘉問進禅景緻阄還胯下韓侯嫪毐燎原之火镂銀罵大街漫漶支離民悰覓誘目标泥垣宮情商起喪起水濡沃纔剛賞邑山侶善知識深盟勢不兩存遂長桃波調瑟梯形退倦五品孫遐劫象六謝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