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詈辞的意思、詈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詈辞的解释

垢骂的言辞。 唐 韩愈 《上郑尚书相公启》:“恶言詈辞,狼藉公牒,不敢为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詈辞,汉语词汇,指用于责骂、侮辱他人的词语或语句,具有强烈的贬斥和攻击性。以下从词典学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与特征:


一、核心定义

  1. 基本释义

    詈辞(lì cí)即“骂人的话”。“詈”本义为责骂,《说文解字》释:“詈,骂也。” 因此“詈辞”特指语言中带有侮辱、贬损性质的表达,如“蠢货”“无耻”等。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2. 词义辨析

    区别于一般批评,“詈辞”更强调情绪化的恶意攻击,常伴随人格贬低或道德指控。例如《书·无逸》中“小人怨汝詈汝”,即用“詈”指代恶言辱骂。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0年。


二、语言特征

  1. 构词特点

    • 单字詈词:如“贼”“匪”“刁”等,多含道德否定(如《论语·阳货》“乡原,德之贼也”)。
    • 复合詈辞:常见动物比拟(“豺狼”)、生理缺陷(“瞎子”)或伦理污名(“孽种”)。

      来源:王锳《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中华书局,2001年。

  2. 语法功能

    詈辞多独立成句(“滚!”),或作谓语(“汝畜生也”)、定语(“贱人之言”),强化情感宣泄。

    来源: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


三、文化与社会功能

  1. 情绪宣泄

    詈辞是愤怒、憎恶等情绪的极端语言表现,如《水浒传》中李逵高频使用“鸟人”“撮鸟”宣泄不满。

    来源: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

  2. 社会规训

    部分詈辞隐含道德审判(如“淫妇”“逆子”),反映特定时代的伦理标准。

    来源: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48年。


四、使用规范与演变

  1. 现代汉语规范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标注詈辞为“贬义词”,日常使用需避免,尤其在公共场合。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年。

  2. 历史流变

    部分詈辞随时代弱化(如“竖子”),而新詈辞(如网络用语“XX狗”)持续产生,体现语言动态性。

    来源:张拱贵《汉语詈词浅议》,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3期。


五、学术研究参考

詈辞研究涉及社会语言学(如詈骂的阶层差异)、心理语言学(攻击性言语的动机)及跨文化比较(如中英詈辞文化隐喻差异)。

来源:李炜《汉语詈词研究》,语文出版社,2010年。

网络扩展解释

詈辞(lì cí)指用于辱骂、宣泄情绪或贬损他人的词语或短语,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文化特征。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1. 核心含义
    詈辞是语言中专门用于攻击、侮辱或讽刺的词汇,常通过贬低对方人格、身份或行为来达到情绪宣泄目的。例如古代书面语中的“竖子”(无能之人)、“汝母婢也”(侮辱对方母亲身份)。

  2. 语言特点
    多采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如吴语中“猪猡”比喻愚蠢者,“赤佬”借鬼物形容可憎之人。部分詈辞因语境不同可能带有戏谑色彩,但本质仍具攻击性。


二、地域与文化差异

  1. 方言特色

    • 吴语区:常用动物比喻,如上海话“煨灶猫”(畏缩者)、“白脚花狸猫”(游荡者)。
    • 北方方言:如“操性”(品行差)、“狗日的”(山东)。
    • 粤语/闽南语:如“顶你个肺”(含性暗示)、“丢你老母”。
  2. 书面与口语差异
    书面詈辞较隐晦(如“竖子”),而方言中更直白且丰富,常涉及性、伦理等内容。


三、使用与影响

  1. 社会功能
    詈辞虽被视为不文明用语,但客观上反映了地域文化、社会心理和语言创造力。

  2. 注意事项
    使用詈辞易引发冲突,需注意场合与对象。建议通过文明表达替代攻击性语言。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方言案例,可参考语言学文献或权威方言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北美洲不弟沧路辞岁导翊大雅之堂笃学好古二十八星泛子逢占富源高级小学工间操攻克关纽官馔蛊胀汉津和豫黄金失色洄闇家道中落蕉衣解书借约唧唧哝哝矜缓金銮宝殿九些继之以死泪颗子凌风舸隆名没包弹媚灶蒙昧眇指囊虚蜺云女牢欧姆定律凭式皮硝岂安乾爹启宠纳侮取说山毛榉神智体师矩师说讨吃鬼田舍汉王冠万世无疆文文莫莫文囿享祧销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