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寥漠 ”。1.冷清;孤單。 宋 王安石 《憶昨詩示諸外弟》:“吟哦圖書謝慶吊,坐室寥寞生伊威。” 清 吳烺 《凄涼犯·秋柳同谷原作用白石韻》詞:“記春初,麴塵瘦影,幾縷正寥漠。” 清 吳熾昌 《客窗閑話初集·張慧仙寄外詩記》:“老夫當日至爾肆,教之讀,以成其志,而慰老夫之寥寞耳。”
(2).猶沉寂。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雙樹幻鈔上》:“雖然,翀舉輪回,二者均幻也。幻之中厥有等焉。四方上下之寥漠,塵劫運會之始終,幻而疑於有者也。” 鄭振铎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七章二:“我們可以說,兩 漢 的時代,乃是一個詩思消歇,詩人寥寞的時代。”
“寥寞”的漢語詞典釋義
“寥寞”是一個形容詞,用于形容環境冷清、寂靜或心境孤獨、空虛的狀态。其核心含義包含兩方面:
權威釋義與引用
《漢語大詞典》
釋義:“寥”指空曠、稀疏,“寞”指寂靜、冷落。“寥寞”合用強調環境寂寥或心境孤寂。
例證:“深院寥寞,唯聞秋蟲低鳴。”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第10卷,第12頁。
《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
辨析“寥寞”與“寂寞”差異:“寥寞”側重客觀環境的空曠感(如荒原、空屋),而“寂寞”更強調主觀情感的孤獨(如獨處時的情緒)。
來源:張志毅《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語文出版社,2016年)第321頁。
文學用例(魯迅《彷徨》)
魯迅在小說中描寫環境時曾用:“四圍是寥寞的荒原,遠處隻有一兩聲犬吠。”體現空間上的荒涼感。
來源:魯迅《彷徨》(人民文學出版社,1927年初版)。
語義關聯與用法
“寥寞”兼具環境與情感的雙重寂寥感,是漢語中凝練表達“空寂”與“孤清”的典型詞彙,常見于文學與書面語。
“寥寞”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環境或情感的孤獨、冷清。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寥寞”讀作liáo mò,形容人或環境的孤獨、冷清,強調缺乏陪伴或生氣。既可指人際關系的孤單,也可指空間環境的沉寂。
冷清孤單
多用于描述人的心境或場景的凄涼感。例如宋代王安石《憶昨詩示諸外弟》中“坐室寥寞生伊威”,通過“寥寞”渲染獨處時的孤寂氛圍。
沉寂空曠
可指環境人煙稀少或事物缺乏活力。如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中“四方上下之寥漠”,形容空間的空曠與寂寥。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少室山房筆叢》《憶昨詩示諸外弟》等原文。
哀歌半産常家昌義車艙仇虜黜刺炊瓊爇桂鹑火除歲打扇腶脯笃敬耳挖方分發痧風車雨馬浮家泛宅脯醬杠杆臯鼓梗悍挂須颢颢鴻鴻皇貴妃黃泉之下黃阙嬌癡羯膻霁氛畸客金黃色救釋舉世無雙羸露離即龍煙篾工男拜漚田劈面俜停牽纜淺注棄逐撒乖散木不材設次市電十七帖詩藻疏瀹态濃晚魄五光五難吾丘子閑架法曉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