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子的拜禮。《禮記·内則》:“凡男拜尚左手……凡女拜尚右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服器二·甑》:“術家雲:凡甑鳴、釜鳴者,不得驚怖。但男作女拜,女作男拜,即止,亦無殃咎。” 清 朱大韶 《實事求是齋經義一·肅與肅拜辨》:“凡男拜尚左手……尚左手者,先以左手據地,後以右手加諸左手,乃引首至手。”
“男拜”是中國古代禮儀中針對男子的行禮方式,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基本定義
指男子行拜禮時的規範動作,以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為特征,表達尊敬或恭敬。這一禮儀與“女拜”形成對比(女性需右手在上)。
動作規範與來源
根據《禮記·内則》記載,男拜需“尚左手”,即行禮時左手覆蓋右手。清代學者朱大韶進一步解釋:男子需先以左手據地,右手疊于左手上,再低頭至手部完成拜禮。
文化意義
男拜體現了古代社會對性别差異的禮儀區分,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男女有别”的倫理觀念。同時,拜禮本身是身份和等級制度的象征,如《周禮》中不同場合的拜禮形式各異。
曆史演變
拜禮形式隨朝代更替有所變化,但男拜的核心動作(左手在上)長期保持穩定。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甚至提到,男拜動作被賦予驅邪避災的民俗意義。
現代應用
如今主要在傳統文化複原場景(如祭孔大典、漢服禮儀展示)或學術研究中提及,日常生活中已不常見。
需注意,男拜的具體形式因場合而異,如稽首(跪拜頭觸地)、頓首(叩頭)等,均屬于廣義的“拜”範疇。
《男拜》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用于描述男性向長輩或權威人士行禮的場景。它具有表示尊敬、臣服和恭敬的含義。
《男拜》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力”和“示”,其中“力”表示手的動作,而“示”表示示意或表達。加起來一共七畫。
《男拜》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周書·泰誓》中,被用來描述周文王把齊國太公望召至射聖台,表示對其尊敬和愛戴。
《男拜》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男拜」,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字形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有所變化。沒有專門記錄古時候漢字寫法的文獻,所以無法确定《男拜》在古代的精确寫法。
1. 他作為兒子,向父親深深地行了一禮,展示了他對父親的男拜之情。
2. 在古代,男子在見到君主時要行三拜九拜,以示臣子之禮。
1. 男子禮拜:表示男性行禮的場合。
2. 頭拜:指向長輩或上級行鞠躬禮。
3. 徒拜:向導師或長者行謝恩之禮。
1. 男行:表示男子行禮。
2. 男跪:指男性在拜見長輩時跪地行禮。
3. 男拜:沒有直接的近義詞。
女拜:表示女性向長輩或權威人士行禮的場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