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禮崩樂壞的意思、禮崩樂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禮崩樂壞的解釋

同“ 禮壞樂崩 ”。 章炳麟 《與簡竹居書》:“中 唐 以來,禮崩樂壞,狂狡有作,自己制則,而事不稽古。”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禮崩樂壞”是漢語成語,拼音為lǐ bēng yuè huài,其含義可從以下五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原指西周禮法制度瓦解,雅樂規範失效,導緻社會秩序混亂。現泛指社會道德淪喪、制度崩壞的現象,如倫理失序、人心不古等。


二、曆史背景

特指東周時期(春秋戰國)的社會劇變,表現為:

  1. 經濟基礎瓦解:井田制被廢除,魯國“初稅畝”等土地私有化出現;
  2. 政治秩序崩塌:諸侯僭越禮制(如擅自制定法律)、周天子權威喪失;
  3. 文化規範失序:卿大夫濫用禮樂,宗法制與分封制遭破壞。

三、出處與演變


四、近義詞與用法


五、文化意義

《資治通鑒》指出,周王室衰微導緻“下陵上替”(下級僭越上級),成為統治者維護禮制的反面教材。該詞至今仍被用于警示社會規範與道德建設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或文獻案例,可查閱《論語》《資治通鑒》或章炳麟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禮崩樂壞

《禮崩樂壞》是一個成語,意為禮制的崩潰導緻樂章無法正常演奏。拆分部首分别是「礻」和「山」,筆畫數為14畫。根據現代簡化字的規範,「禮崩樂壞」的繁體字為「禮崩樂壞」。

這一成語來源于《左傳》,原文為「禮樂崩壞」,意為禮制和樂章的崩潰。後來,這個成語被引申為指社會秩序崩潰,各種道德規範和傳統習俗無法維持的狀态。

在古時候,「崩」的本義為山石崩塌,後引申為制度、社會秩序等的崩潰。而「壞」的本義為房屋倒塌,引申為損壞、破碎。因此,「禮崩樂壞」形象地描述了禮制和樂章的崩潰狀态。

例句:

  1. 由于長期的混亂和腐敗,這個國家的社會秩序已經徹底禮崩樂壞。
  2. 在那次政治危機中,政府的威信崩潰,社會道德禮崩樂壞。

組詞:禮制、社會秩序、樂章。

近義詞: 禮樂崩壞、秩序崩潰、道德崩壞。

反義詞:社會安定、道德規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