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道祠的意思、道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道祠的解釋

寺觀。 宋 韓維 《魯恭太師廟》詩:“去 漢 餘千載,此弊竟相尋。我行道祠下,感激為悲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道祠,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主要指供奉道教神祇、仙真或進行道教祭祀活動的場所。其詳細釋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 基本定義與功能定位:

    • 祠的本義: “祠”在古漢語中最初指春祭(《說文解字》),後泛指祭祀,進而引申為供奉神靈、祖先或先賢的廟堂、建築。
    • 道的融入: “道”在此特指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因此,“道祠”即指專門用于道教信仰實踐,進行祭祀、禮拜道教神祇(如三清、玉皇、地方保護神、得道仙真等)的宗教建築。其核心功能是道教信徒舉行宗教儀式、表達信仰、祈求護佑的聖地。
  2. 與相關概念的區分與聯繫:

    • 與“道觀”的關系: “道祠”與“道觀”含義非常接近,常可互用,均指道教活動場所。但細微差别在于,“觀”原指古代宮門前的雙阙,後為帝王望氣、祭祀所用,道教借用後規模通常較大,且更強調其作為道士修行、居住、傳道和舉行大型法事的綜合性宗教中心。而“祠”更側重于祭祀、供奉的功能本身,規模可能可大可小,有時也指民間自發修建的、供奉特定道教神祇(如土地、城隍、行業神)的小型祠廟。
    • 與“寺廟”的區分: “寺廟”是佛教活動場所的統稱(“寺”原為官署,後專指佛教寺院;“廟”則泛指奉祀神佛或祖先處)。因此,“道祠”明确屬于道教系統,與佛教的“寺廟”在信仰對象、神職人員(道士 vs 僧尼)、儀式内容等方面均有根本區别。
  3. 曆史演變與文化内涵:

    • 道教發展的産物: 道祠的出現和發展與道教在中國曆史上的制度化、民間化進程緊密相連。它既是道教教義的物質載體,也是道教文化、藝術(建築、雕塑、繪畫、音樂)的重要表現形式。
    • 民間信仰的融合: 許多道祠,尤其是地方性的小祠,往往融合了地方民間信仰,供奉的神祇可能兼具道教神仙和地方保護神的雙重身份,反映了道教與民間文化的深度交融。
  4. 總結性釋義: “道祠”在漢語詞典中的核心含義是指:供奉道教神祇、仙真,供道士及信衆進行祭祀、禮拜、修行等宗教活動的專門場所。 它是道教信仰實踐的核心空間,承載着豐富的宗教、曆史和文化價值。其規模、形制、供奉對象可因曆史時期、地域文化和具體功能(官方敕建、民間自發)而有所不同,但本質服務于道教的神靈崇拜與儀式活動。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道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道祠”由“道”和“祠”組合而成:

合起來可理解為道教場所中的祭祀廟宇,或直接指道教相關的寺觀。


二、文獻用例

宋代韓維在《魯恭太師廟》詩中寫道:

“去漢馀千載,此弊竟相尋。我行道祠下,感激為悲吟。”
此處“道祠”指詩人途經的祭祀場所,結合上下文可推測為與儒家先賢相關的廟宇,說明該詞在古籍中并非特指道教,也可泛指一般祭祀建築。


三、補充說明

  1. 與“道觀”的關系:部分資料将“道祠”解釋為道觀内的祭祀建築,但需注意古代文獻中“道”可能泛稱思想體系(如儒家稱“聖人之道”),而非專指道教。
  2. 現代使用:當代語境下,“道祠”一詞較為罕見,更多使用“道觀”“祠堂”等表述。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月令》對“祠”的祭祀定義,或宋代文獻中“道祠”的具體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安肆八字帖兒鼻山不減不通撐委赤棒遲莫串門子出臆村店刀鋸之餘堕負笃孝二卵棄幹城風涼感諷宮垣還視酣讴皓旰花遮柳隱火棗駕鼓季風極呼襟尚就食酒素九畹廄閑舉莛扣鐘開筵空洞無物狼籍料食令舍婁絡梅塢鳴飙莫敢迫催啓碇氣焊山包舍近謀遠時辰台實名制使譯水磨石私用停辛伫苦通導翫愒圍巾僞命穩獲午月銜泣心長發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