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漢 末一支農民軍的稱號。《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又别號諸賊銅馬、大肜、高湖、重連、鐵脛……等,各領部曲,衆合數百萬人。”《後漢書·伏湛傳》:“大肜、高胡望旗消靡,鐵脛、五校莫不摧破。”
“鐵胫”是一個曆史名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鐵胫”指西漢末年的一支農民起義軍稱號,見于《後漢書》記載。該部隊與銅馬、大肜、高湖等起義軍齊名,曾聚集數百萬人規模(《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後漢書》兩次提及:
該稱號反映了農民起義軍用身體部位命名的特點(如銅馬、鐵胫等),可能暗含對自身戰鬥力的标榜,或朝廷對其「難以剿滅」特征的概括。
建議需要學術引用時,可直接查閱《後漢書》原文核實具體語境。
《鐵胫》是一個簡體中文詞彙,通常指的是戰士、士兵穿戴在腿部的鐵制護具,用來保護胫骨。
拆分部首:金 (jīn)、月 (yuè)
筆畫數:15畫
《鐵胫》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鐵》表示由鐵制成的,指示其材質。《胫》則是指腿的部位,即小腿。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戰争時期,士兵戰鬥時會戴上鐵胫來保護自己。
繁體字為「鐵脛」。
在古代漢字中,「鐵胫」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意義相同。
1. 戰士們,記得佩戴好鐵胫以保護自己的腿部。
2. 在古代戰争中,鐵胫是士兵們重要的護身裝備。
1. 鐵胫甲(指铠甲上的護腿部分)
2. 鐵胫子(指帶有鐵質護具的腿部防護裝備)
鐵腳、鐵護腳、鐵腳鐐、鐵腿
素腳、裸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