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wer] 高聳矗立
危峰聳峙
金沙江流經橫斷山區,有許多兩岸高山聳峙的峽谷地段
高聳矗立。 南朝 梁 任昉 《答陸倕感知己賦》:“匹聳峙於 東嶽 ,比凝厲於秋霜。” 唐 黃滔 《水殿賦》:“還如玉闕,控鼇海以峥嶸;稍類雲樓,拔蜃江而聳峙。” 明 張居正 《襄毅楊公墓志銘》:“其處於世也,卓然如秋峰之聳峙,昂然如鷄羣之野鶴。”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黑水解》:“ 三危 為 沙州 望山,俗名 昇雨山 ,今在城東南三十裡,三峰聳峙,如危如堕。” 蔣光慈 《哀中國》詩:“你身上排列着許多蜿蜒的江河,你身上聳峙着許多郁秀的山嶽。”
“聳峙”是一個形容物體高聳直立、氣勢威嚴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物體高聳矗立,常用于描述山峰、建築物等高大挺拔的事物,帶有莊嚴、雄偉的視覺效果。例如:“危峰聳峙”“摩天大樓聳峙于城市中”。
該詞在古文獻中已有用例,如唐代黃滔《水殿賦》用“聳峙”形容建築的宏偉。現代用法延續了其壯觀的意象,適合強調視覺沖擊力的語境。
聳峙(sǒng zhì)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高大挺立的樣子,意思是高聳而突起。它由“聳”和“峙”兩個字組成。
“聳”的部首是“耳”,它的筆畫數是10。在“聳”的左邊是一個“宀”字旁,表示與房屋有關。右邊的部分表示人形穴位。這個字的造字由形聲兼容組合而成。
“峙”的部首是“山”,它的筆畫數是9。在古代漢字中,“峙”字的寫法為“厶山”,表明這是一個與山有關的字。
“聳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形容大山高聳的景象。它可以形容山勢、建築物、觀念等的高聳挺立。
在繁體中,聳峙的寫法為「聳峙」,字形上稍有區别,但意思并沒有改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聳峙則沒有明确的寫法,因為它是形容詞,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字,所以在古代可能并沒有具體的漢字代表此詞。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聳峙這個詞:
1. 遠處的大山聳峙入雲,美不勝收。
2. 那個摩天大樓聳峙在城市中心,成為了城市的地标。
組詞:聳立、聳入、峙立、峙骨
近義詞:高聳、屹立、突起
反義詞:平坦、低矮、平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