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貫顊 ”。穿通面頰。《韓非子·喻老》:“ 白公勝 慮亂,罷朝倒杖而策,鋭貫顊,血流至於地而不知。” 王先慎 集解引 顧廣圻 曰:“《淮南子·道應訓》、《列子·説符篇》作‘罷朝而立,倒杖策,錣上貫頤’。按,顊即頤字之别體也。”《戰國策·韓策一》:“ 秦 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虎摯之士,跿跔科頭,貫頤奮戟者,至不可勝計也。” 鮑彪 注:“貫人之頤。”一說,為捧住面頰。《史記·張儀列傳》引此文, 司馬貞 索隱:“謂兩手捧頤而直入敵,言其勇也。”
“貫頤”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存在兩種解釋,具體如下:
字面含義
指“穿通面頰”,常見于古代文獻中的具體場景描述。例如《韓非子·喻老》記載白公勝因分心導緻武器刺穿面頰(“鋭貫顊,血流至於地而不知”)。
象征性動作
部分文獻(如《史記·張儀列傳》)将其解釋為“捧住下巴”,形容戰士勇猛無畏的姿态。例如《戰國策·韓策一》中“貫頤奮戟”即指士兵手托下巴、持戟沖鋒的英勇形象。
該詞現代使用極少,多出現在古籍或成語(如“貫頤奮戟”)中。若需深入考證,建議查閱《韓非子》《戰國策》等原始文獻或權威注釋。
《貫頤》是一個成語,意指批判經典,領會其真義。它源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子貢問曰:‘何以仕?’魏其對曰:‘達志貫頤,不達懷疑。’” 這裡的“貫頤”意味着通達的思維、廣泛的學識。
《貫頤》的拆分部首是“貝”和“又”,其中“貝”是貝殼的意思,象征財富,而“又”是手的意思,象征行動;它共有12畫。
《貫頤》的來源于中國的古代典籍《史記》,是儒家經典之一。在簡體字中,它的寫法為“貫頤”。而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 “貫頤”。
在古時候,貫頤的漢字寫法為“貫頤”,其中“貫”表示貫徹或穿透,“頤”表示面頰或養育。這一寫法更貼切地表達了批判經典、領會真義的含義。
他飽讀詩書,才思敏捷,可以貫頤古今,洞察事理。
組詞:貫通、頤承、經典
近義詞:通達、辨析
反義詞:懷疑、不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