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憐憫拯救。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象》:“象戰慄,無敢逃者,惟共仰樹上,似求憐拯。” 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二章:“彼非人歟?何不蒙憐拯若是。”
“憐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憐拯(拼音:lián zhěng,注音:ㄌㄧㄢˊ ㄓㄥˇ)意為因憐憫而拯救,強調對處于困境者的同情與救助。
該詞屬于古典文學用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文或仿古語境,體現對弱者的同情與救助行為。
如需更詳細例證或相關詞彙擴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聊齋志異》原文。
《憐拯》是一個漢字詞語,分為兩個部分:憐和拯。憐指憐憫、同情,拯指拯救、援助。合在一起表示對他人困苦、危難時給予同情并助其脫離困境。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漢語,形音義皆為正音字。憐拯這個組合形成的新詞非常貼切地表達了對他人的同情和援助之意。
憐字是由心部和令部組成,心部在左邊,令部在右邊。拯字是由手部和争部組成,手部在左邊,争部在右邊。筆畫數目分别為7畫和11畫。
在繁體字中,憐拯的寫法并無變化,依舊保持着憐字和拯字的形狀和結構。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憐字和拯字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動,保留了基本的結構和部首。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書寫和字形有細微的變化。
1. 他無私地憐拯着那些生活在困苦中的人們。
2. 他的勇敢和憐拯無私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3. 在那次自然災害中,許多志願者積極參與憐拯被困的人們。
- 組詞:憐憫、拯救、同情
- 近義詞:憐憫、同情、援助
- 反義詞:冷漠、不關心、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