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廉謹慎。《北齊書·馮翊王潤傳》:“及長,廉慎方雅,習于吏職,至摘發隱僞,姦吏無所慝其情。”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三:“ 滕王 嬰 蔣王 暉 皆不能廉慎。”《明史·忠義傳三·文昌時》:“又 文昌時 , 全州 舉人。知 臨淄 縣,以廉慎得民。”
“廉慎”是由“廉”與“慎”複合而成的漢語詞彙,主要包含兩層核心含義:
一、廉
指廉潔、不貪。《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品行端正,不貪污”,強調個人在物質利益面前保持清白自律的态度。例如《論語·陽貨》中“古之矜也廉”,即指古人以廉正自持。
二、慎
指謹慎、慎重。《古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小心、嚴謹”,體現對言行的自我約束與責任感。如《禮記·中庸》所言“慎思之,明辨之”,強調審慎思考的重要性。
複合詞義
“廉慎”綜合了廉潔與謹慎的雙重品德,形容人既不為私利所動,又注重言行分寸。這一概念常見于對官員或士人德行的評價,例如唐代史書《舊唐書》中記載官員“以廉慎聞”,即贊其兼具清廉與慎重的操守。
文化内涵
“廉慎”體現了儒家思想中“克己複禮”的倫理要求。廉者不取非義之財,慎者不行逾矩之事,二者相輔相成,構成傳統道德體系的重要準則。
參考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版)、《論語》《禮記》。
“廉慎”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ián shèn,指“清廉謹慎”,常用于形容人的品行端正、為官正直且處事審慎。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曆史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用于評價官員或士人的品德。例如:
古代文獻用例
現代適用性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學領域,或借古喻今強調為官從政的操守。例如:“居官廉慎,詩書之外無所好”(形容官員專注職守、淡泊名利)。
“廉慎”融合了道德操守與行為準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士人及官員的理想化要求。其核心在于内外兼修:内在廉潔自律,外在行事謹慎。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人物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北齊書》《明史》等典籍。
白義抱憾保宥比屋草萊察典陳蕃榻詞筆叢育等待邸觀黩洩返魂樹法醞風水先生浮用隔子供馔購買合璧亨衢赫詐劃船運動花卉黃垩回味火陣堅決嵥峙繼起就列客坊磕磕絆絆目禮挪借辟諱薲草平視破械普覃謙讓巧節巧僞趨利砌塊親家翁青蓮宇七嘴八張阙誤攝官承乏生磕擦盛暑樹瘡宿狡外溢王永民中文電腦研究所文人墨士遐久相持不下小豎子歇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