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廉慎的意思、廉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廉慎的解釋

清廉謹慎。《北齊書·馮翊王潤傳》:“及長,廉慎方雅,習于吏職,至摘發隱僞,姦吏無所慝其情。”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三:“ 滕王 嬰 蔣王 暉 皆不能廉慎。”《明史·忠義傳三·文昌時》:“又 文昌時 , 全州 舉人。知 臨淄 縣,以廉慎得民。”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廉慎”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ián shèn,指“清廉謹慎”,常用于形容人的品行端正、為官正直且處事審慎。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 廉:意為廉潔、不貪,強調道德上的正直與清白。
    • 慎:意為謹慎、慎重,指行事周密、不輕率。
    • 合稱“廉慎”即要求人既保持清廉操守,又在行動中審慎自持。
  2. 曆史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用于評價官員或士人的品德。例如:

    • 《北齊書》載馮翊王“廉慎方雅”,指其清廉謹慎、作風雅正。
    • 《明史》稱文昌時“以廉慎得民”,強調他為官廉潔謹慎,深得民心。

語境與例句

  1. 古代文獻用例

    • 唐代張鷟《朝野佥載》批評滕王、蔣王“不能廉慎”,反襯當時對官員品行的高要求。
    • 明代官員考核中,“廉慎守法”是重要标準,如“在考功籍,始終無過雲”。
  2. 現代適用性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學領域,或借古喻今強調為官從政的操守。例如:“居官廉慎,詩書之外無所好”(形容官員專注職守、淡泊名利)。


“廉慎”融合了道德操守與行為準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士人及官員的理想化要求。其核心在于内外兼修:内在廉潔自律,外在行事謹慎。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人物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北齊書》《明史》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廉慎

廉慎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意味着誠實守信、謹慎小心。它由“廣”和“心”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有13和61個筆畫。

廉慎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最早見于《周易·大畜》:“王德上聿盈天下,其順乃光,不失威德也。”可以理解為廉潔自律、謹慎小心的王者品德。

在繁體字中,廉慎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以廉慎為例,古時的“廉”字寫作“來”,意為廉潔正直;“慎”字寫作“愼”,意為謹慎小心。這種寫法在曆史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廉慎”一詞的例句:

  1. 他在擔任公職期間一直以廉慎著稱。
  2. 作為領導,我們要時刻保持廉慎的态度。
  3. 在做決策之前,要先考慮周全,保持一種廉慎的心态。

以下是一些與“廉慎”相關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