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虛。 宋 歐陽修 《再和聖俞見答》:“腹雖枵虛氣豪橫,猶勝諂笑病夏畦。” 明 康浚川 《折桂令·送康對山太史歸田》套曲:“投至得九重階官封相府,早已是百忙裡雪滿頭顱,枉自獨漉,無補枵虛。”
“枵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空虛,常用于形容事物缺乏實質内容或精神狀态的空泛。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枵虛”由“枵”和“虛”組成,兩者均有“空虛”之意,疊加後強調程度更深的空無狀态。
擴展義項
構詞邏輯
“枵”為形聲字,從木(形旁)、號聲(聲旁),本指樹根,後因“虛枵一聲之轉”假借為“空虛”。
古籍引用
現代漢語中,“枵虛”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如形容空洞的理論(“論證枵虛”)或匮乏的資源(“財力枵虛”),需結合具體上下文理解其側重。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獻中的用例。
枵虛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xiāo xū。這個詞的意思是貧窮、空虛。它由“木”部首和“虛”部組成,部首和部首的組合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它的字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
枵(5畫):由“木”部首和“孝”的聲旁組成。它的意思是貧窮、空虛。
虛(11畫):由“虍”部首和“虍”的聲旁組成。它的意思是空、無。
來源:
枵虛作為一個詞語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見于《周書·地理志》:“疇人之所難者,不售得長林之木者,薪帛充竹苎之用者,枵虛壯人者。”可以看出,枵虛在古代指的是貧窮、沒有實力的人。
繁體:
枵虛是枵虛的繁體字,它在一些繁體字系統或書法作品中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枵虛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不同朝代對漢字的形狀和組合方式有所調整,所以枵虛的具體寫法可能略有差異。
例句:
1. 他從小生活貧困,一直過着枵虛的日子。
2. 這個社會存在着貧富差距,有些人生活枵虛,有些人過着奢華的生活。
組詞:
枵虛無依、貧枵糟糠、枵腹虛饑。
近義詞:
貧窮、貧苦、困頓。
反義詞:
富裕、富有、豐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