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愎的意思、剛愎的詳細解釋
剛愎的解釋
(1) [headstrong]∶倔強執拗,固執己見
其佐先縠,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左傳·宣公十二年》
(2) [opinionated]∶反對正确、合理、恰當或公認事物的性格與意向
詳細解釋
倔強固執。《左傳·宣公十二年》:“其佐 先縠 ,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宋書·何承天傳》:“ 承天 為性剛愎,不能屈意朝右,頗以所長侮同列,不為僕射 殷景仁 所平,出為 衡陽 内史。” 宋 蘇轼 《荀卿論》:“由是觀之,意其為人,必也剛愎不遜,而自許太過。” 茅盾 《子夜》十:“他說 荪甫 那樣的剛愎自信是禍根。”
詞語分解
- 剛的解釋 剛 (剛) ā 硬,堅強,與“柔”相對:剛強。剛直。剛烈。剛勁(姿态、風格等挺拔有力)。剛健。剛毅。剛決。剛正不阿(?)。剛愎自用。 恰好,恰巧:剛剛(.恰好;.才)。剛好。 才:剛才。剛來就走。 姓
- 愎的解釋 愎 ì 固執任性:愎谏。剛愎自用。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剛愎”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āng bì,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人倔強固執、主觀武斷且不接受他人意見的性格特征。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
- “剛”:本義為堅硬、剛強,在這裡指性格上的強硬。
- “愎”:讀作bì,由“忄”(豎心旁)和“複”組成,表示心理上的反複固執,強調主觀堅持己見、不聽勸告的特性。
二、詞義解析
- 核心含義:指人性格倔強且固執己見,常帶有貶義色彩。例如:
- 《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提到“剛愎不仁”,形容将領固執而不體恤下屬。
- 《宋書》用“剛愎”描述何承天因性格固執與同僚不例子。
- 與“倔”的區别:“倔”多指态度強硬,而“愎”更強調主觀上排斥他人意見,如成語“剛愎自用”。
三、常見用法
- 成語“剛愎自用”:出自《漢書》,形容人強硬固執、獨斷專行,拒絕采納他人建議(例如:“剛愎自用,不可谏争”)。
- 例句參考:
- “他對下屬的建議充耳不聞,顯得十分剛愎。”
- “剛愎的性格往往導緻決策失誤。”
四、文化背景
- 儒家經典《論語》曾将“剛毅”與“仁德”聯繫,但“剛愎”因過度自我而偏離這一正面評價。
- 古代文獻中,“剛愎”多用于批評權臣、将領的專斷行為,如《韓非子》中提及鮑叔牙“剛愎而上悍”。
“剛愎”是一個貶義詞,強調因過度自信而拒絕合理建議的性格缺陷,需注意與中性詞“剛強”區分。使用時多用于描述負面人物或行為。
網絡擴展解釋二
剛愎(gāng bì)是一個漢字詞語,下面為你提供關于這個詞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剛字的拆分部首為刂,筆畫數為2。
愎字的拆分部首為忄,筆畫數為19。
來源:
剛愎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文獻,《左傳·哀公十四年》記載有“剛愎自用”之文,意指人們過于固執己見、不願接受他人的意見或勸告。
繁體:
剛愎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關于剛愎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由于古代字形與現代有所差異,筆畫的書寫長度和部首的形态可能會有所不同,具體的文字形式需要查閱古代字書以獲取準确信息。
例句:
他的剛愎使得他在工作中無法得到團隊的支持。
她因為剛愎的性格,與家人産生了很多矛盾。
組詞:
剛愎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彙,如剛愎自用、剛愎自用、剛愎自用等。
近義詞:
剛愎的近義詞包括固執、頑固、執拗等。
反義詞:
剛愎的反義詞包括靈活、柔順、謙卑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