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粗而沒有文理的帽帶,武士冠纓。 晉 左思 《魏都賦》:“三屬之甲,縵胡之纓。” 南朝 梁 沉約 《憫國賦》:“育青蟣於玄胄,垂葆髮於縵胡。” 唐 劉禹錫 《許州文宣王新廟碑》:“矜甲胄者知根於忠信,服縵胡者不敢侮逢掖。”
(2).借指兵卒。《新唐書·儒學傳序》:“ 祿山 之禍,兩京所藏,一為炎埃,官幐私褚,喪脫幾盡,章甫之徒,劫為縵胡。”
“缦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粗制冠帶
原指武士冠帽上粗糙無紋理的系帶(纓),常見于甲胄服飾中。例如晉代左思《魏都賦》提到“三屬之甲,縵胡之纓”,南朝沈約《憫國賦》中也有“垂葆髮於縵胡”的描寫。
材質特征
區别于精細編織的冠纓,“缦胡”強調材質的簡樸粗犷,符合武士實用需求。
因冠纓為武士标志,唐代文獻中常以“缦胡”借代士兵群體。如劉禹錫《許州文宣王新廟碑》中“服縵胡者不敢侮逢掖”,即以“缦胡”指代軍人,與文人(逢掖)形成對比。
唐傳奇中的用例
許堯佐《柳氏傳》描述俠客“衣缦胡,佩雙鞬”,此處或指武士裝束整體,包含頭盔、甲胄等元素。
學術争議
部分學者結合出土文物提出,“缦胡”可能特指“帶裙邊的頭盔”(如道客巴巴網頁分析),但此說尚未成為主流解釋,傳統釋義仍以“帽纓”為核心。
“缦胡”本義為武士粗制冠帶,後引申代指兵卒,在文學中兼具裝束與身份象征功能。需注意不同語境下的具體指向,部分文獻可能存在詞義擴展或争議。
《缦胡》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某種布料。
《缦胡》的拆分部首是纟(糸)、胡(古人所穿的衣服),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
《缦胡》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大司寇》:“禘若曲薄章,禘若缦胡禮,禘若禮,雍若民。”
在繁體字中,缦胡的寫法為「縵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所以《缦胡》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也有一些變化。例如,缦可以寫作「縵」,胡可以寫作「糊」,用這種寫法也是可以表達《缦胡》這個詞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使用《缦胡》一詞的例句:
1. 他穿着一身缦胡的華麗服飾。
2. 這種布料質地柔軟,是由缦胡織成的。
3. 我正在學習如何制作缦胡織品。
和《缦胡》相關的組詞有:
1. 缦胡綢:指用缦胡織成的絲綢。
2. 缦胡紗:指用缦胡纖維紡成的紗線。
3. 缦胡布:指用缦胡紡織而成的布料。
近義詞:緞子、絲綢
反義詞:粗布、麻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