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缦胡的意思、缦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缦胡的解釋

(1).粗而沒有文理的帽帶,武士冠纓。 晉 左思 《魏都賦》:“三屬之甲,縵胡之纓。” 南朝 梁 沉約 《憫國賦》:“育青蟣於玄胄,垂葆髮於縵胡。” 唐 劉禹錫 《許州文宣王新廟碑》:“矜甲胄者知根於忠信,服縵胡者不敢侮逢掖。”

(2).借指兵卒。《新唐書·儒學傳序》:“ 祿山 之禍,兩京所藏,一為炎埃,官幐私褚,喪脫幾盡,章甫之徒,劫為縵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缦胡是古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粗劣的帽纓或衣帶

    指未經精細裝飾、質地粗糙的系冠絲帶或服飾配件。此義最早見于《莊子·說劍》:“吾王所見劍士,皆蓬頭、突鬓、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 其中“曼胡”即“缦胡”,形容武士簡樸不修邊幅的裝束[1]。

    例證:唐代李白《俠客行》“趙客缦胡纓,吳鈎霜雪明”中,“缦胡纓”凸顯俠客粗犷豪邁的形象[2]。

  2. 借指粗劣的戎裝或軍旅服飾

    由具體配飾引申為整體粗陋的軍人裝束,常見于描寫邊塞或戰争的文本。

    例證:南朝左思《吳都賦》“缦胡之纓,焚以練甲”以“缦胡”代指兵卒衣着[3]。


二、文化内涵


三、語義演變

該詞屬曆史詞彙,現代漢語已罕用,主要存于古籍及引用典故的文學創作中。其演變體現了古代服飾文化對語言的影響,亦反映尚武審美在文本中的沉澱。


參考來源:

[1]《莊子·說劍》戰國哲學典籍,道家經典

[2]《李太白全集》唐代李白詩文集

[3]《昭明文選》南朝梁蕭統編,收錄左思《吳都賦》

網絡擴展解釋

“缦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義:武士的帽纓

  1. 指粗制冠帶
    原指武士冠帽上粗糙無紋理的系帶(纓),常見于甲胄服飾中。例如晉代左思《魏都賦》提到“三屬之甲,縵胡之纓”,南朝沈約《憫國賦》中也有“垂葆髮於縵胡”的描寫。

  2. 材質特征
    區别于精細編織的冠纓,“缦胡”強調材質的簡樸粗犷,符合武士實用需求。

二、引申義:代指兵卒

因冠纓為武士标志,唐代文獻中常以“缦胡”借代士兵群體。如劉禹錫《許州文宣王新廟碑》中“服縵胡者不敢侮逢掖”,即以“缦胡”指代軍人,與文人(逢掖)形成對比。

三、文學與争議

  1. 唐傳奇中的用例
    許堯佐《柳氏傳》描述俠客“衣缦胡,佩雙鞬”,此處或指武士裝束整體,包含頭盔、甲胄等元素。

  2. 學術争議
    部分學者結合出土文物提出,“缦胡”可能特指“帶裙邊的頭盔”(如道客巴巴網頁分析),但此說尚未成為主流解釋,傳統釋義仍以“帽纓”為核心。

四、總結

“缦胡”本義為武士粗制冠帶,後引申代指兵卒,在文學中兼具裝束與身份象征功能。需注意不同語境下的具體指向,部分文獻可能存在詞義擴展或争議。

别人正在浏覽...

按時菶菶閉壁清野避逃踩界采礦踩軟索蠶農趁市丹晖道山學海打千東虢凍醴方峭飛針走綫鳳歎虎視幅巾浮漚釘伏锧更闌人靜鶴山鳳尾懷道迷邦徽派江陰緝柳津達箕山之節救世軍極武倨肆居有欿視臨界角臨難不懾茅廬馬商昧谷懜懂牛頭醲醕瓶夥傾惑棄置羣法慎散識藝宿好貪嗜談宴桃偶踏莎聽選題柱客退有後言踠跌猥下文件污渎巫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