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刻的意思、偷刻的詳細解釋
偷刻的解釋
猶刻薄。 明 王守仁 《教條示龍場諸生》:“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於廉恥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於孝友之道,陷於狡詐偷刻之習者乎?”
詞語分解
- 偷的解釋 偷 ō 竊取,趁人不知時拿人東西:偷竊。偷吃。小偷兒(島 )。 行動瞞着人:偷偷。偷看。偷聽。偷渡。偷襲。 * 。偷天換日(喻暗中改變重大事物的真相以欺騙别人)。 抽出時間:偷空兒。偷暇。偷閑。 苟且:
- 刻的解釋 刻 è 雕,用刀子挖:刻本(雕版印成的書本)。刻石。刻字。刻闆。刻舟求劍。 古代用漏壺記時,一晝夜共一百刻。今用鐘表計時,一刻等于十五分鐘:五點一刻。 時間:此刻。即刻。頃刻(極短時間)。時刻。刻不容
專業解析
“偷刻”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含義可從字面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
字面本義:
- 偷: 本義為苟且、怠惰,後引申為暗中拿走他人物品(盜竊)。在此語境中,更側重“苟且、敷衍、得過且過”或“暗中、私下”之意。
- 刻: 本義指古代計時單位(一刻約15分鐘),也指雕刻、銘刻,引申為時間、光陰。
- 組合義: 字面上可理解為“暗中削減時間”或“苟且地對待光陰”,意指不珍惜時間,敷衍度日。
-
引申義(主要含義):
- 苟且敷衍,虛度光陰: 這是“偷刻”最核心的含義。它形容人做事馬虎、不認真負責,得過且過,浪費寶貴的時間。強調一種消極、懈怠的生活或工作态度。
- 出處與例證: 此義項可見于古代文獻。例如,明代梅膺祚《字彙》對“偷”的解釋中包含“苟且也”,暗含了“偷刻”所傳達的敷衍态度。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在解釋相關字詞時,也體現了古人對珍惜光陰的重視,反襯出“偷刻”的貶義色彩。古人常以“光陰如金”作比(如《淮南子·原道訓》:“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更凸顯“偷刻”行為的消極性。
“偷刻”意指做事馬虎懈怠,不珍惜時間,虛度光陰。它描述的是一種消極敷衍、得過且過的行為或态度,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該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勤勉、惜時的價值推崇。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2010). 漢語大詞典 (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權威詞典,收錄古漢語詞彙及釋義)
- [東漢] 許慎 撰, [清] 段玉裁 注. (1981). 說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權威字書及注釋,闡釋字源及古義)
- [明] 梅膺祚. (2003). 字彙. 上海古籍出版社. (明代重要字書,反映當時字義)
- [西漢] 劉安 等著, 何甯 撰. (1998). 淮南子集釋. 中華書局. (包含珍惜時間的經典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
“偷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含義
-
刻薄
這是該詞最常見的釋義,指為人處世苛刻、不寬容,帶有狡詐或冷漠的貶義色彩。例如明代王守仁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提到“陷於狡詐偷刻之習”,即批評品行不端的行為。
-
字義分解
- 偷:包含“私下拿取”“瞞騙”“苟且敷衍”等含義,引申為狡詐或不光明正大。
- 刻:既有“雕刻”的本義,也指時間單位(如“一刻鐘”),在此處引申為“嚴苛、不寬容”。
二、用法與例句
- 文學引用:明代文獻中多用于批評道德缺陷,如“偷刻之習”形容刻薄狡詐的習性。
- 現代語境:較少使用,若出現時多保留古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三、注意事項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教條示龍場諸生》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百裡挑一本姓貶譏蔔室才志草缏蟾蠩癡狂調門獨繭抽絲犯案粉鼻兒酚醛塑料伏鸾攻蹂鹳鷒官禦鬼瘧喊聲候時渾雅縠衫見謂賤卒機械唯物主義沮恐拘攣補衲犒勤朗客冷清清磏勇罹法劉禹錫隆赫緑毛幺鳳漭洋洋明審南戲期度寝殿輕春軟裘快馬掃迹僧居殺雞兒抹脖子賞慶設醮聖杯詩抄授與蒜苔檀口痛心入骨韋裳握鉛抱椠下民顯意綫子霞腴戲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