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连篇累牘 ”。 清 汤斌 《江南镇江府海防同知冉渠吴公墓志铭》:“偶尔撰述,信笔抒写,连篇絫幅。”
关于成语“连篇絫幅”的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形容文章或文字篇幅冗长、内容重复堆砌,与“连篇累牍”同义。多用于批评文章缺乏重点或过度铺陈。
拼音与结构
用法与语境
适用于批评文字冗长的场景,例如:“学术论文应避免连篇絫幅,需简明扼要。”近义词为“长篇大论”,反义词为“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出处与演变
该成语为“连篇累牍”的异体写法,原出自《隋书·李谔传》:“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因“絫”为“累”的古字,现代已较少使用。
示例参考
可造句:“这份报告连篇絫幅,读者难以抓住核心观点。”
建议:查阅《汉语成语大词典》或权威语言类网站(如汉典)获取更多例句及用法分析。
《连篇絫幅》(lián piān fú)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连续的篇幅。它形容文章或书籍内容丰富,才思流畅,篇幅连绵不断。
《连篇絫幅》由三个汉字组成:连(从)+ 纟(红丝)+ 幅(帛幕)。结构上可以看出,《连篇絫幅》是由“红丝帛幕连起来”的意象组成。
其中,“连”字由“辶”(辵)和“车”组成,辶表示“走”;纟(红丝)是“红丝线”;幅(帛幕)原意是由“今”和“已”组成,表示“重重叠加的帛幕”的意思。
根据部首和笔画,连(辶+车):辶为辶部首,由3个笔画组成;纟(红丝):纟为纟部首,由3个笔画组成;幅(帛幕):巾为布部首,由8个笔画组成。
《连篇絫幅》最早出现在宋代孔宁的《金刚经疏证义》中。在繁体字中,连篇絫幅的写法为《連片絕幅》。
在古代,汉字的造字方法并不统一,所以《连篇絫幅》在古时候的写法也有所不同。例如,《连篇絫幅》在东汉时期的写法为《連篇絶幅》,在清代则写作《連若吙幅》。
他的文章如《连篇絫幅》,句句贯穿,结构紧密。
组词:连篇、篇章、集锦、杂文
近义词:连成一片、才思纵横、铺陈如织
反义词:一无所长、毫无头绪、支离破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