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比喻苦心思索。 清 趙翼 《瓯北詩話·李青蓮詩》:“不屑屑於雕章琢句,亦不勞勞於鏤心刻骨,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三篇三:“不通的文章總愛镂心刻骨的雕琢。”
(2).比喻感受深刻。 孫犁 《秀露集·文學和生活的路》:“這些東西,我體驗很深,可以說是镂心刻骨的。”
“镂心刻骨”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lòu xīn kè gǔ,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形容感念深切、難以忘懷,或指感受、記憶極為深刻,如同雕刻在心靈和骨頭上一般。
典故來源
最早見于明代許仲琳的《封神演義》第九十六回:“妾等蒙陛下眷愛,镂心刻骨,沒世難忘。”。
部分資料(如《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也提到該詞用于形容對國家的忠誠深入骨髓,但主流文獻多以《封神演義》為典源。
結構解析
情感層面
多用于表達對恩情、經曆的深切感念或記憶,如孫犁在《秀露集》中提到:“這些東西,我體驗很深,可以說是镂心刻骨的。”。
創作層面
清代趙翼《瓯北詩話》中,用“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勞勞于镂心刻骨”形容李白詩歌的自然灑脫,反襯刻意雕琢的文風。
“镂心刻骨”既可用于形容情感上的深刻記憶,也可指創作中的苦心思索,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其權威出處為《封神演義》,其他文獻用例多為引申或演變。
《镂心刻骨》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感情極其深厚、刻骨銘心的經曆或情感。這個成語描述的是一種深深打動人心、無法忘懷的情感或記憶。
《镂心刻骨》這個成語的拆分如下:
部首:镂(金)心(心字旁)刻(刀)骨(骨字旁)
筆畫:镂(11畫)心(4畫)刻(5畫)骨(9畫)
《镂心刻骨》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趙世家》中漢代趙國大夫李固的故事。李固的心思變得越來越沉重、難以挽回,他對妻子白登的深情厚意使他無論如何也無法忘懷。
該成語的繁體字為《鏤心刻骨》。
在古代,漢字寫法略有不同。以《镂心刻骨》舉例:
镂字古時寫作“鋁”;骨字古時寫作“骰”。
1. 這場戀愛對我來說是《镂心刻骨》的,我永遠都無法忘記他。
2. 我們彼此間的友情是《镂心刻骨》的,不論時間過去多久,我們的情誼依然堅定。
1. 镂金鋪銀
2. 刻骨銘心
3. 心心相印
4. 深情厚意
5. 心有靈犀
1. 情深意長
2. 動情交心
3. 癡心妄想
4. 心心相印
5. 心心相通
1. 漠不關心
2. 漫不經心
3. 以冷淡面對
4. 不動感情
5. 完全忘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