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代設立的七種祭祀,即司令、中霤、國門、國行、泰厲、戶、竈。見《禮記·祭法》。《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國癘之文,尚标七祀;良藥之市,亦載三醫。”
“七祀”是周代設立的七種祭祀制度,具體指對七類神靈或對象的祭祀,體現了古代禮制中對自然、社會及祖先的崇敬。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七祀是周代禮制中的祭祀體系,包含司令、中霤、國門、國行、泰厲、戶、竈七種對象。這些祭祀對象分别對應不同職能的神靈或自然力量,如戶(門神)、竈(竈神)、國門(城門守護神)等。
祭祀對象解析
文獻依據
該制度最早記載于《禮記·祭法》,後《舊五代史》等史書亦有提及,如“國疠之文,尚标七祀”。
延伸含義
現代語境中,“七祀”可引申為對事物極度重視或恭敬的态度,但此用法較少見,主要仍用于曆史與禮制研究。
如需進一步了解祭祀細節,可參考《禮記》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七祀》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在古代封建祭祀制度中,指丞相、宰輔等七位高官主持國家祭祀儀式”。這個詞源自古代中國的祭祀制度,表達了尊奉上級、祭祀天地的重要儀式和正式性。
《七祀》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一”和“示”。
拆分筆畫為7畫。
《七祀》一詞源自中國古代的封建祭祀制度,當時七位地位極其崇高的高官分别主持國家祭祀儀式,被稱為“七祀”。這是中國古代社會中的一種宗教信仰和禮儀制度。
《七祀》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七祀」。
在古時候,「七祀」的漢字寫法和現在基本一緻,沒有太大的變化。
他被任命為丞相,負責主持國家的七祀儀式。
七正祀、祭祀、社稷七祀、世祀、國喪乃七祀、七宗祀等。
七正祀、七宗祀
九祀,五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