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粮胥的意思、粮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粮胥的解释

经管钱粮的小吏。 清 陆继辂 《建阳知县陆费君墓志铭》:“﹝某生﹞逋课积年,粮胥虽屡受杖,相戒不以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粮胥(liáng xū)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官府中负责管理、征收、转运粮食等事务的基层小吏或差役。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释义进行分项说明:


一、基本释义

粮胥指旧时官府中经办田赋、粮米征收、储运等具体事务的吏员。“粮”指粮食、田赋;“胥”指古代官府中的小吏或差役,合称即专司粮务的基层办事人员。其职责涉及粮食的登记、核算、催征、押运及仓库管理等环节,属于地方赋税体系中的执行者角色。


二、历史背景与职责范围

  1. 朝代背景

    粮胥常见于明清两代的地方行政体系,尤其在漕运(水路粮食运输)制度中承担关键任务。他们直接对接纳粮户,负责造册登记、验粮入库、解运交接等实务操作,是维系国家粮食调配系统的末梢执行单元。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明清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具体职责

    • 征收管理:按册征收田赋粮米,核对户数、田亩与应缴数额;
    • 储运监督:监管粮仓存储,防止霉变损耗,并组织漕船运输;
    • 账目造报:编制粮册账目,向上级衙门呈报收支情况;
    • 催缴追欠:对拖欠粮税的农户进行催征,甚至协助官府实施追缴。

      来源:《清代赋役制度研究》(中华书局)


三、社会地位与负面形象

粮胥虽属基层吏员,但因直接经手钱粮,常被赋予一定权力空间。部分粮胥借职务之便克扣粮米、勒索农户、伪造账目,成为百姓痛恨的“胥吏之害”典型代表。清代文献多称其“恃权舞弊”“鱼肉乡里”,侧面反映该群体在历史语境中的腐败形象。

来源:《清史稿·食货志》及《清代基层权力与社会治理》论文(《历史研究》期刊)


四、现代语义与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粮胥”一词已随古代赋税制度消亡而罕用,仅出现于历史文献、古典小说或研究论著中,作为特定历史角色的指称。其词义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需结合古代行政制度理解。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引用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中国历史大辞典·明清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3. 《清代赋役制度研究》(中华书局)
  4. 《清史稿·食货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5. 陈锋《清代基层权力与社会治理》,《历史研究》2010年第4期

(注:因古籍及学术著作的权威在线版本链接需通过专业数据库获取,此处仅标注文献来源。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或学术平台查阅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粮胥”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指古代负责管理钱粮的基层官吏,属于地方行政体系中处理粮食征收、仓储等事务的职位。该词由“粮”(粮食、税粮)和“胥”(小吏)组合而成,字面即体现其职能属性。

二、延伸内涵

部分文献指出该词带有贬义色彩,特指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官吏。例如清代陆继辂《建阳知县陆费君墓志铭》记载,某粮胥因长期纵容欠税者,虽多次被杖责仍隐瞒实情。这反映出古代基层粮务管理中可能存在腐败现象。

补充说明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或相关研究。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案例,可参考《清史稿》等史料中关于地方赋税管理的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安生伯玉知非草土臣拆用常怀厨箑翠条当锋道德价值攧子方外人风迹凤筝浮来暂去福善祸淫副食品挂心鬼头银宏豁红情话夜灰身泯智烜洲火柴头火钩艰梗界纸景宿句比字栉口福敛版膋萧凌等罗午茫漠明懿木头橛子年数齯齿楩楠谦辞企佩求饶三舍法沈鱼蛇雀之报畬族十二时慢收网书滴水桥素辞速急所心天斾忒楞楞腾外父物换星移无士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