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靈符的意思、靈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靈符的解釋

[spiritual magic figures] 有神力的符箓(迷信)

詳細解釋

(1).上天的符命。 三國 魏 曹植 《鞞舞歌·大魏篇》:“大 魏 應靈符,天祿方甫始。” 晉 陸機 《吊魏武帝文》:“信斯武之未喪,膺靈符而在茲。” 唐 王勃 《上拜南郊頌表》:“為而不恃,懸寶位於中宸;卑以自居,託靈符於上帝。” 宋 王禹偁 《賀冊尊號表》:“伏惟尊號皇帝陛下,受天靈符,作民司牧。”

(2).指神奇的征兆。 明 張居正 《聖母圖贊·附寶感電》:“ 軒轅 聖母,厥有靈符,煜煜神電,明輝天樞。”原書題注:“ 黃帝 母曰 附寶 ,見電光繞北鬥樞星,感而生帝。”

(3).道教的符箓。 唐 岑參 《送許子擢第歸江甯拜親因寄王大昌齡》詩:“ 玄元 告靈符,丹洞獲其銘。” 宋 梅堯臣 《無題》詩:“緑桂薰輕服,靈符佩縹囊。” 元 吳昌齡 《張天師》第三折:“法水灑來天地暗,靈符書動鬼神驚。” 郭沫若 《瓶》詩之三四:“這個字是蘇生我的靈符,也會是射死我的弓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靈符是漢語中具有宗教與民俗雙重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一、詞源學定義 《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神靈賦予效力的符箓」,本義指道教儀式中書寫特殊文字或圖案的紙符,後延伸為一切被認為具有神秘力量的符號載體。該詞由「靈」(神靈、靈驗)與「符」(憑證、标記)構成,二字組合最早見于東漢《太平經》,體現中國文字形意結合的特征。

二、宗教實踐功能 在道教體系中,靈符是溝通天人的媒介,《道藏·靈寶玉鑒》記載其具有「驅邪禳災」「召神請願」的儀式功能。道士通過朱砂書寫、敕令咒語等程式賦予符紙靈力,此類符咒至今仍應用于道教齋醮科儀中。

三、民俗文化演變 民俗學者烏丙安在《中國民間信仰》中指出,靈符概念在宋元時期完成世俗化轉型,衍生出端午辟邪符、鎮宅符等民間形态。這類符咒常融合太極、八卦等符號,形成獨特的民間藝術樣式,其文化價值被收錄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網絡擴展解釋

“靈符”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基本解釋

  1. 上天的符命
    指古代認為象征天意或神授的憑證,如帝王受命的祥瑞征兆。例如三國曹植詩句“大魏應靈符”,即指王朝順應天命()。

  2. 神奇的征兆
    常與神話或超自然現象相關,如《聖母圖贊》中記載黃帝之母見電光繞北鬥而感孕的傳說,被視為靈符的體現。

  3. 道教的符箓
    道教用以驅邪、祈福的符號或文書,需通過特定儀式書寫,并賦予咒語法力。


二、道教中的分類與用途

靈符在道教符箓派(如茅山派)中廣泛應用,常見類型包括:


三、文化意義與曆史背景

靈符起源于古代對自然力量的崇拜,融合道教與民間信仰,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對神秘力量的敬畏。例如唐代詩人岑參、宋代梅堯臣等均在詩文中提及靈符的佩戴與作用()。

若需進一步了解符箓的具體形式或古籍原文,可參考《鞞舞歌》《吊魏武帝文》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丑八袠被捕辟引餔麋測究寵誨大鈔東馬嚴徐頓茶頓飯蹲窩椟食璠膏附逆格孽蛤子灌暢館閣詭事過任焊珠合事宏維黃鐘毀奬育箋啓肩吾假說麂眼開誠相見砍瓜切菜磕叉來辰力殚財竭流英輪回道明徽明略摩肩如雲諾藤披毛戴角評校譜傳錢塘潮欺猾沙堿地勝仗失迷受享訟奪談名統觀同齊霞明玉映顯贲消失校修攜老扶弱蠵龜西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