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栎樗的意思、栎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栎樗的解釋

謂無用之材。多用作自謙之詞。 清 徐宗麟 《辭征》詩:“天縱深林老櫟樗,驚看雲壑駐安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栎樗是由“栎”與“樗”組成的複合詞,兩者均為中國古代文獻中常見的樹木名稱,具有特殊的文化意涵。具體釋義如下:

栎(lì):

殼鬥科栎屬植物的統稱,落葉或常綠喬木。其木質堅硬,果實稱“橡子”。《說文解字》釋為“木也,從木樂聲”。《莊子·人間世》曾以栎樹為喻,稱其因“不材”而免于砍伐,引申為“無用之用”的哲學觀念。

樗(chū):

苦木科臭椿樹的古稱,又稱“鬼目”。《本草綱目》載其“木皮、根皮皆可入藥”,但木質疏松,被視為“散木”。《莊子·逍遙遊》記載惠子批評樗樹“大本臃腫,不中繩墨”,用以比喻看似無用的存在。

複合詞“栎樗”:

多見于古代詩文,常并列指代兩類“不材之木”,表達對世俗價值标準的反思。如宋代陸遊《書意》詩雲“栎樗豈避斧斤災”,強調自然之物超脫功利的屬性。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用,主要作為文學意象或哲學符號出現。

參考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版)
  2. 李時珍《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
  3. 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栎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 字面構成與植物特性
    “栎”指栎樹(如麻栎、栓皮栎),木材堅硬但紋理粗糙,古代多被視為普通材料;而“樗”即臭椿樹,木質疏松易腐,常被歸為無用之木。兩者結合,字面指材質低劣的樹木。

  2. 比喻義與謙詞用法
    該詞多用于比喻才能平庸、不堪大用的人或事物,例如《史記》中借“栎樗”自謙資質不足。古人常以此詞委婉表達自我貶低,類似“朽木不可雕”的謙遜說法。

  3. 文化典故與延伸
    成語“栎樗之材”源于此,強調事物或人的實用性差,如《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中以栎樗暗喻無用之才。此外,古代文獻如《藝文類聚》還記載了“以牙栎之”等動作描述,進一步關聯其“粗劣”特性。

  4. 現代應用場景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批評能力不足者或自嘲,例如:“我乃栎樗之材,難當此重任。”需注意語境,避免直接用于他人以免失禮。

總結來看,“栎樗”通過兩種普通樹木的特性,承載了中華文化中謙遜表達與材質批判的雙重意涵。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史記》《藝文類聚》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按辔徐行剝褫報考報効北極圈博買務才穎蒼天産翁蟾影堤堤頂颠耳朵底子奮心幹龍跟手光棍兒寒殿鶴裝黃梅天護诃虎侯奸惡京洛塵濟世匡時巨着靠幫孔席不適懶怯列星俪偕鑼鼓緑幺漫涎毛廁美報煤球綿上頗羅巧僞圈子染後熱灰日暮路遠散言山公啟山邱十字街口水丘説談司柁送差所持嘽啍題扁土筆腿灣魏台謝家詠雪徯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