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准许通商的凭证。上有印章,故名。《周礼·地官·掌节》:“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璽节,道路用旌节。” 郑玄 注:“璽节者,今之印章也。”《周礼·地官·司市》:“凡通货贿,以璽节出入之。” 郑玄 注:“璽节,印章,如今斗检封矣。”
玺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权力凭证和行政文书,由“玺”(帝王印章)与“节”(使臣信物)复合而成,主要用于以下三方面:
“玺”初指印章(《说文解字》:“玺,印也”),秦代起专称帝王印信;“节”原指竹制信符(《周礼·地官》:“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后引申为授权凭证。二者结合为“玺节”,特指加盖御印的官方文书或通行证件。
汉代《汉旧仪》载:“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纽…事天地鬼神用‘皇帝行玺’”。玺节作为加盖御印的政令文件,具有法律效力,用于颁布诏书、任命官员等重大事务。
据《周礼·地官》记载,商旅需持“玺节”通过关隘:“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此类玺节由司市颁发,注明货物种类数量,兼具税收凭证功能。
虎符与玺书结合构成调兵玺节,《史记·魏公子列传》载信陵君“窃符救赵”时需“矫魏王令代晋鄙”,即伪造玺节以夺取兵权,印证其军事权威性。
玺节以玉、金、铜等材质铸造(《唐六典》:“天子玺以玉”),其形制等级象征权力层级。如清代“皇帝之宝”用于政令,“制诰之宝”用于敕封,体现礼制秩序。其流转过程(用印→授节→勘验→归档)成为古代行政体系运行的缩影。
参考文献
“玺节”是古代的一种官方凭证,主要用于商贸流通领域,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存在细微差异,具体解释如下:
古代通商凭证(主流解释):
玺节是古代准许货物通行的官方证明,通常加盖印章,类似现代的通行证或贸易许可文件。
权力象征的引申义: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引申为“君王授予臣子的节制权”,认为“玺”象征权力,“节”代表约束(如)。但这一解释更偏向文学化引申,未见于早期经典文献。
“玺节”在历史文献中主要指古代商贸通行证,需结合《周礼》等经典理解其原意;现代引申义则多用于象征性表达。若需深入研究,可参考《周礼》及汉代注释。
坳堂白纸黑字磅秤北叟冰脸波涟不易产婆牀屋佽飞单行点将點抹砥鍊递人东爨豆腐皮妃匹辅厘勾点广播站鳏嫠瓜犀皈命红纶桓碑黄尘清水荒张鯶子较覆金编晶顶寄托楫子捄正轲峨狂泉乐融融栎木落水毛发耸然眇生尿闭拗救偏忮瓢囊品俦聘定清净寂灭羣雅柔曼杀禋寿星水粒私附素俎提胡芦详败香溪泉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