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改過迅速。《漢書·翟方進傳》:“傳不雲乎,朝過夕改,君子與之,君何疑焉?”《文選·曹植<上責躬應诏詩表>》:“以罪棄生,則違古賢夕改之勸。” 李善 注:“ 曾子 曰:‘君子朝有過,夕改,則與之。’”
"夕改"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意蘊的文言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在極短的時間内(通常指一天之内)改正錯誤或調整行為,強調改過的及時性與決斷性。該詞源自儒家經典,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是基于權威典籍和辭書的詳細解釋:
字源本義
二字結合,字面意為"在傍晚前改正",實則喻指錯誤一經發現立即修正,體現"知錯速改"的修養觀。
哲學意涵
詞義脫胎于《論語·子路》名句: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雖未直用"夕改",但"更也"即"改"之精神,強調君子改過應如日月複明般迅疾坦蕩,奠定了"及時改過"的倫理基礎。
《漢語大詞典》釋義(上海辭書出版社)
明确标注"夕改"為成語,釋義:
"形容改正錯誤迅速及時。"
例引《晉書·周處傳》:"古人貴朝聞夕改",佐證其源于"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化用。
《辭源》(修訂本)溯源(商務印書館)
指出"夕改"與"朝聞夕改"同源,核心思想承襲自《論語》:
"早晨聽聞道理,傍晚便用以修正自身過失,喻從善如流、知行合一。"
王引之《經義述聞》考據
清代學者王引之在解《論語》時強調:
"聞道者,非徒聞之,必速踐其義也",暗合"夕改"對"知行轉化時效性"的要求。
"朝令夕改"(政策頻繁變動)含貶義,而"夕改"專指個人修養的積極改進,二者不可混淆。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朝聞道,夕死可矣"為:"道者,事物當然之理。苟得聞之,則生順死安,無複遺恨",側面印證"聞道"後須即刻踐行("改")的緊迫性。
該詞今多見于強調自省力與行動力的語境,如:
結論:"夕改"凝練了中華文化中"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的智慧,其權威釋義需緊扣儒家經典脈絡,立足修身哲學,方能準确傳遞其"及時自新"的精神内核。
“夕改”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改過迅速”,通常指短時間内及時修正錯誤或調整決策。以下為詳細解析: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漢書》、曹植文集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逋逃之薮裁決赤帻床墊吹糖人賨幏摧枯拉朽亶父得便吊死問疾定傾扶危地稅兜銷鵝兒恩福房燕歌喉詭秘孤立無助黑松使者環海湖唇互導火煙嬌面皦然稼穑艱難矜吝金奴銀婢計日以俟九圍絕色佳人窭籔靈丁柳葉隆烈龍潭虎窟迷背秾俊平康巷清曠群賢畢集柔澤三謠纔茲審閲申着石心木腸授意司馬門慫慂騰降天閃鐵絲牀拖綉毬舞池誣栽閑宴哓呶小奚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