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梵語的音譯。意為樹葉。古 印度 常以多羅樹葉寫經。亦指佛陀在其下成道的菩提樹。《佛說自誓三昧經》:“佛告天子:昔吾出家,以汝為證;詣貝多樹,汝復為證。”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木篇》:“貝多,出 摩伽陁國 ,長六七丈,經冬不凋。此樹有三種:一者多羅娑力叉貝多;二者多梨婆力叉貝多;三者部婆力叉多羅多梨。并書其葉,部闍一色取其皮書之。貝多是梵語, 漢 翻為葉。貝多婆力叉者, 漢 言葉樹也。 西域 經書,用此三種皮葉,若能保護,亦得五六百年。” 清 閻爾梅 《遂初園詩》:“東隣賸有逃禪地,更向 祗園 種貝多。”亦譯作“貝多羅”。 清 吳偉業 《送張玉甲憲長之官邛雅》詩之三:“欲問辟支諸佛土,貝多羅樹即關頭。” 清 陳維崧 《賀新郎·中元感懷》詞:“亟倩蘭陀張浄饌,抛作貝多羅子,早勘破人間生死。”
(2).借指佛經。 唐 張鼎 《僧舍小池》詩:“貝多文字古,宜向此中翻。” 清 顧景星 《<楝亭集>序》:“貝多、金碧、象數、藝術,無所不窺。”
(3).傳說中的國名。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 周成王 元年, 貝多國 人獻舞萑, 周公 命返之。”
“貝多”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展開:
一、植物學釋義
“貝多”為梵語音譯詞,全稱“貝多羅”,指棕榈科植物貝葉棕(學名:Corypha umbraculifera)。其葉片經特殊處理後可用于書寫經文,故在佛教典籍《大唐西域記》中記載:“南印建那補羅國,多出貝多樹,其葉廣長,光潤鮮潔,用以繕寫”[注1]。此樹原産印度,後隨佛教傳播引入中國雲南等地。
二、文獻學釋義
因貝多羅樹葉承載佛經的特殊功能,“貝多”逐漸演化為佛經代稱。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載:“貝多出摩伽陀國,可裁為梵夾,用以寫經”[注2]。敦煌遺書中現存大量貝葉經實物,印證了該詞在宗教文獻傳播中的核心地位。
三、貨币史釋義
作為古代雲南地區特殊貨币單位,《新纂雲南通志》記載:“海貝為币,五貝為一系,四系為一苗,五苗為一索,九索折銀一兩”[注3]。這種貝币制度延續至明代,在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形成獨特的貨币體系,與中原銅錢并行流通。
注1: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十
注2: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九
注3:周鐘嶽《新纂雲南通志》卷一百五十六
“貝多”一詞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綜合多個來源的權威解釋如下:
梵語音譯的植物名稱
貝多(梵語:Pattra)原指印度常見的貝葉樹(又稱多羅樹),其葉片寬大堅韌,古印度人常用它書寫佛經。此外,佛陀成道時的菩提樹也被稱為貝多樹。
佛經的代稱
因佛經多書寫于貝多樹葉上,該詞逐漸演變為佛經的象征。例如唐代張鼎《僧舍小池》中“貝多文字古”,以及李商隱“若信貝多真實語”等詩句,均以“貝多”指代佛經内容。
傳說中的古國名
南朝梁代任昉《述異記》記載,周成王元年曾有“貝多國”使者進獻舞萑,後被周公遣返。此為文獻中提及的虛構國名。
補充說明:貝多樹的三種具體分類在《酉陽雜俎》中有詳細記載(如多羅娑力叉貝多、多梨婆力叉貝多等),但因涉及生僻梵語詞彙,現代使用中已較少提及。
白袋百泉甂瓯璧角冰晶鼻涕蟲不圓察知成都平原麤鄙怠侮大寬轉刀鬥彫摩定谟都雅俸鈔呱叽鼓釣滾水潑老鼠憾恚火孽呼鷹台浃旦簡達檢禦揭瓴旌賞精詣赍子隽巧快當困急濫炎類申禮帖馬牲陌紙弄巧捧日洽辦譴笞敲訂青海骢青堂瓦舍取斃軟揣揣少康適人石虛中適志司契騰飛晩寒無過是無累鮮晫霞姿月韻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