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position] 解决(如两派之间的)争论的协议或和解
两国是由一个古老的协约联合起来的
国家间协商订立的条约。如一九○四年的《英法协约》。亦指协商订立条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云南河口起义清方档案》:“目前 滇 、 粤 边务,与 法 、 日 协约,息息相关。”
“协约”在汉语词典中的详细解释如下:
协约(xié yuē)指双方或多方经协商后,为达成共同目标或解决特定问题而签订的正式约定或条约。其核心特征在于协商一致与书面形式,区别于口头协议或单方声明。
协商性
需通过平等协商形成共识,体现缔约方的共同意志。例如国际关系中,国家间通过外交谈判缔结的条约(如《凡尔赛和约》)即属典型协约。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约束力
协约对缔约方具有法律或道德约束力,违约方需承担相应责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协约的一种形式)受法律保护。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书面形式
通常以正式文书(如条约、合同、章程)为载体,明确条款细节,避免歧义。例如企业间的合作协议需列明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
来源:《法律辞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
来源:《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年。
词汇 | 关键差异 | 示例场景 |
---|---|---|
协议 | 范围更广,可包含口头约定 | 双方达成口头合作意向 |
协约 | 强调书面化、正式性及长期约束力 | 国家间边界条约 |
合同 | 侧重经济活动中权利义务的明确界定 | 商品买卖合同 |
常见于国际外交(如《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企业合作(战略协约)、民事协议(调解协约)等领域,是规范多方关系的制度化工具。
来源:《当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年。
“协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析:
协约指国家、团体或派别之间通过协商达成的书面协议或条约。它既可以表示协商签订条约的行为(动词用法),也可指协商后形成的具体条款(名词用法)。
作为动词
表示双方或多方共同商议并订立条约的过程,例如:“两国通过协约达成边境共识”。
作为名词
指代协议本身,尤其用于国际关系领域。例如《英法协约》(1904年签订,协调两国在殖民地的利益)是典型的历史案例。
以上解析综合自汉典、辞海等权威词典定义。若需查看完整历史案例或具体条约内容,可通过相关历史文献进一步查阅。
熬刑比数博掩补衬鸱吻川渟岳峙春黛刺孔銼斩大饭店逮贱定常流鄂鄂翻空出奇分驰棼襍否认福惠伏猎侍郎格棱搁煞攻战和霁豗隤魂消魄丧火光烛天江萍结账荆人涉澭井眢进禄加官旧贯记心军身联名蒙尨谬舛模放年年排档速率潘岳鬓乾文清队清旨亲舆舍讲绳违誓牧实选收监睡兀熟软昙阳逃絶挺带刎颈饷章闲料嘴幰衣鼷腹鹪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