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散樸的意思、散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散樸的解釋

亦作“ 散樸 ”。失去質樸。《漢書·循吏傳·黃霸》:“澆淳散樸,并行僞貌,有名亡實,傾搖解怠。” 唐 吳筠 《覽古》詩之二:“三皇已散樸,五帝初尚賢。”


見“ 散樸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散樸(sàn pǔ)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原本渾然天成的質樸狀态被破壞或消散。該詞蘊含哲學與美學上的雙重意蘊,常用于描述自然本性、社會風氣或藝術境界的蛻變。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釋義與内涵

  1. 本義解構:

    • 散:意為分散、解體、消散,指事物從完整統一的狀态走向分離或失序。
    • 樸:本指未經雕琢的原木(《說文解字》:“樸,木素也”),引申為天然、淳樸、未受人為修飾的本真狀态。
    • 合義:指天然純真之質因外力幹預或時間推移而逐漸瓦解、喪失的過程。強調從“混沌質樸”到“文飾繁雜”的退化。
  2. 哲學意涵: 道家思想中,“散樸”與“道法自然”相對立。如《淮南子·本經訓》所言:“樸散而為器”,指原初的樸素狀态被分割、雕琢成具體器物,象征人類文明對自然本性的背離。


二、詞源與經典用例

  1. 典籍溯源:

    • 《老子·二十八章》:“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此處“樸散”即“散樸”,喻指大道分裂後形成萬物,聖人依此建立制度。
    • 漢代王充《論衡》:“文露而樸散,僞生而蕩”,批判過度文飾導緻人性質樸的消解。
  2. 文化引申: 在文藝批評中,“散樸”形容藝術作品失去天然韻味而流于矯飾。如清代沈宗骞《芥舟學畫編》論畫:“愈工愈刻,愈巧愈薄,去樸散真遠矣。”


三、現代應用與語境

  1. 社會批評: 用于反思現代化進程中傳統價值的消逝,如:“鄉村禮俗的散樸,使社群凝聚力日漸稀薄。”
  2. 個人修養: 警示内心純真被功利侵蝕,如《莊子》所倡“複歸于樸”,主張回歸本真。

四、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散樸”詞條. 上海辭書出版社.

: 漢典. 散樸釋義

: 劉安. 《淮南子·本經訓》. 中華書局點校本.

: 老子. 《道德經》. 樓宇烈校釋. 中華書局.

: 王充. 《論衡·量知篇》. 上海人民出版社.

: 沈宗骞. 《芥舟學畫編·卷一》. 人民美術出版社.

: 莊子. 《莊子·繕性》. 陳鼓應注譯. 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散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失去質樸,常用于描述社會或文化逐漸偏離原本的淳樸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文獻出處與用法

  1. 《漢書·循吏傳·黃霸》
    原文提到“澆淳散樸,并行僞貌”,指社會風氣由淳厚轉為浮薄,人們開始注重虛僞的外表而非内在真實。
  2. 唐代吳筠《覽古》詩
    詩句“三皇已散樸,五帝初尚賢”通過對比三皇五帝時代,表達對質樸時代逝去的感慨。

例句與語境


擴展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或更多例句,可參考《漢書》相關篇章或唐代詩文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襃旌彩船趁赴崇亘竄遶蝶戀蜂狂仿寫逢兇婦道人家覆書附識幹隔澇漢子高壁清野高舂缑峰黑棗驕宕腳盆金钗細合襟概京曹及時性箕箒之歡浚川俊耆考究曠谧诓嘴臘八楞沖樂讬吏節離愍臨危不顧鳴銮謀士牛車盤錯清氣惹火三荒五月山蠻閃誤山蚓沈淪甚沒師傅釋旅稅第宿威退落讬信文弱書生無貫五花骢下不為例先妣閑頠顯诤心服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