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迹狀的意思、迹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迹狀的解釋

亦作“跡狀”。亦作“蹟狀”。行迹,迹象。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二》:“時禁中失火…… 涓 因歷壖囿,按據迹狀,乃上直中官遺火所緻也。” 宋 歐陽修 《論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牽複劄子》:“出處本末,迹狀甚明。” 宋 洪邁 《夷堅丁志·玉女喜神術》:“縣令考其跡狀,曰:‘某所行蓋玉女喜神術也。’” 宋 洪邁 《夷堅丙志·忠孝節義判官》:“然以官不顯,又無蹟狀,故州縣不肯上其事,祠竟不克立。”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鳌拜》:“今朕備稽事實,蹟狀顯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迹狀”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ì zhuàng(部分來源标注為jī zhuàng,但更權威的漢典資料顯示為jì zhuàng)。其核心含義為行迹、迹象,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1. 基本定義
    指事物留下的痕迹或表現出的狀态,常用于描述外觀、形态等特征。例如宋代文獻中提到的“按據迹狀”即通過痕迹推斷事件原因。

  2. 文獻用例
    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事件或行為的線索,如《唐語林》記載禁中失火後通過“迹狀”查明火因,歐陽修在奏折中也用此詞強調事實的明确性。

  3. 構詞解析

    • “迹”指腳印、痕迹,如“人迹罕至”;
    • “狀”表示形态或狀态,組合後強調通過痕迹推斷整體情況。
  4.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見,多出現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具體指代對象。

總結來說,“迹狀”是一個偏書面化的詞彙,適合用于分析曆史事件、文獻考據等場景,需注意其讀音和用法的規範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迹狀的意思

迹狀是一個中文詞彙,形容詞性的,表示像痕迹一樣的形狀或特征。

拆分部首和筆畫

迹狀的拆分部首是辶 (辵) 和⻍(幾),總共有8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迹狀一詞的源自于漢字,是由“迹”和“狀”兩個字組成的。在繁體字中,迹狀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書法中,迹狀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根據不同的碑刻或古籍版本,字形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整體上與現代的寫法十分相似。

例句

1. 他的手指上有迹狀的紅印,似乎是從刀片上割傷了。

2. 這塊石頭上的紋路呈現出迹狀,可能是古代人留下的痕迹。

組詞

血迹狀、風迹狀、煙迹狀、水迹狀、紋迹狀。

近義詞

痕迹、形态、外形、特征。

反義詞

明顯、清晰、表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