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邪思的意思、邪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邪思的解釋

猶邪念。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人若知這良知訣竅,隨他多少邪思枉念,這裡一覺,都自消融。”《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四:“不是三生應判與,直須慧劍斷邪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邪思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歸納為以下三個層面,結合權威典籍與語言演變脈絡分析如下:


一、核心定義

邪思指不正當、違背道德或常理的思想念頭。其中:


二、語義延伸與語境差異

  1. 儒家倫理視角

    指違背禮義綱常的欲念。如《論語·為政》中“思無邪”即倡導思想純正,反襯“邪思”為道德瑕疵。

    來源:《論語集解》(中華書局整理本)。

  2. 宗教哲學範疇

    佛教視其為“妄念”分支,如《大智度論》稱邪思為“三毒(貪嗔癡)所生惑障”,道教《雲笈七籤》則歸為“心神外馳之病”。

    來源:《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道教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 現代漢語應用

    廣義指一切有害或偏執的思維,如“邪思妄念”“祛除邪思”,常見于心理健康與道德教育領域。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三、經典用例佐證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2019.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6.
  3. 《論語集解》,中華書局,2008.
  4.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
  5. 《道教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6.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2.
  7. 《語言應用研究》,2023年第4期。

網絡擴展解釋

"邪思"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不正當的念頭或思想。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指違背道德倫理或社會規範的歪曲思想。明代哲學家王守仁在《傳習錄》中強調,良知覺醒能消融邪思,說明該詞帶有哲學層面的自我省察含義。

  2. 文獻溯源

    •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四用"直須慧劍斷邪思"比喻以智慧破除雜念。
    • 佛教典籍将"邪思"列為八邪道之一,與邪見、邪語等并列,視為精神修行的障礙。
  3. 認知誤區
    部分人認為邪思"僅停留在思想層面無害",但現代心理學研究指出,長期沉溺此類思維會導緻意志力衰退,甚至影響認知功能。

  4. 應對建議
    可通過培養正念、增強道德約束(如王陽明提倡的"緻良知")等方式阻斷邪思。古代典籍建議用"慧劍"(象征理性與決斷力)進行自我幹預。

注:該詞多用于宗教哲學語境,現代漢語中更常用"邪念"替代。相關危害性分析可參考神經心理學研究(詳見)。

别人正在浏覽...

愛迹安西四鎮不釘點兒曹丕讒幸從信丁年頂水點督車耳風樊鄧鳳凰來儀封建地租風駝覆疏蜉蝣撼大樹臯薮骨鼻黑鳢化融假天孑身精專進猛盡人事進飲久立款待诳吓雷墨臨戎鹿盧馬阮梅大頭鳴鶴舟女兒牆潑筆鎗然橋死起處氣輪窮否漆紗儒艮生結香深淵世善堂爽傷書刊堂塗攤黃菜殄敗恬言柔舌文秘無塵衣物極将返無經相船襄樣節度險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