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邪思的意思、邪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邪思的解释

犹邪念。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不是三生应判与,直须慧剑断邪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邪思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归纳为以下三个层面,结合权威典籍与语言演变脉络分析如下:


一、核心定义

邪思指不正当、违背道德或常理的思想念头。其中:


二、语义延伸与语境差异

  1. 儒家伦理视角

    指违背礼义纲常的欲念。如《论语·为政》中“思无邪”即倡导思想纯正,反衬“邪思”为道德瑕疵。

    来源:《论语集解》(中华书局整理本)。

  2. 宗教哲学范畴

    佛教视其为“妄念”分支,如《大智度论》称邪思为“三毒(贪嗔痴)所生惑障”,道教《云笈七签》则归为“心神外驰之病”。

    来源:《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道教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 现代汉语应用

    广义指一切有害或偏执的思维,如“邪思妄念”“祛除邪思”,常见于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领域。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三、经典用例佐证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2019.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6.
  3. 《论语集解》,中华书局,2008.
  4.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
  5. 《道教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6.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
  7. 《语言应用研究》,2023年第4期。

网络扩展解释

"邪思"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不正当的念头或思想。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指违背道德伦理或社会规范的歪曲思想。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在《传习录》中强调,良知觉醒能消融邪思,说明该词带有哲学层面的自我省察含义。

  2. 文献溯源

    •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用"直须慧剑断邪思"比喻以智慧破除杂念。
    • 佛教典籍将"邪思"列为八邪道之一,与邪见、邪语等并列,视为精神修行的障碍。
  3. 认知误区
    部分人认为邪思"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无害",但现代心理学研究指出,长期沉溺此类思维会导致意志力衰退,甚至影响认知功能。

  4. 应对建议
    可通过培养正念、增强道德约束(如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等方式阻断邪思。古代典籍建议用"慧剑"(象征理性与决断力)进行自我干预。

注:该词多用于宗教哲学语境,现代汉语中更常用"邪念"替代。相关危害性分析可参考神经心理学研究(详见)。

别人正在浏览...

唵叭香暴崩宝谕长十八赪面吃得住冲发冲压丛悲从谏如流大冯呆词倒流儿顶门立户顶嘴端面分词丰藻刚毛圪仰宫仗皓衣荒张慧圣会衔婚启胡子渣儿夹裙畿甸进出口吉羊举场鞫囚揩鼓孔雀翎羸惙莲肉録黄末第南能噗喇喇青闺情恕理遣取讥屈让顺祀俗心素帐榻牀淘金热特价童隷王子晋挽挽缊畜踒人握瑜怀玉仙都先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