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丢棄怨恨。《左傳·成公十三年》:“吾與女同好棄惡,復脩舊德,以追念前勳。”
(2).嫌棄厭惡。《元典章·戶部四·嫁娶》:“民間婚姻詞訟繁多,蓋緣僥倖之徒不守節義,妄生嫌疑,棄惡夫家,故違原約。”
“棄惡”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qì è”,包含以下兩層核心含義及使用場景:
摒棄邪惡
指主動遠離或放棄邪惡的行為與思想,追求善良與正義。這是現代語境中最常見的用法,常用于道德勸誡或社會倡導。例如:
丢棄怨恨
這一含義源自古代文獻,如《左傳·成公十三年》中的“吾與女同好棄惡”,指雙方摒棄舊怨、重修友好關系()。
含義 | 場景舉例 | 來源 |
---|---|---|
摒棄邪惡 | 道德教育、宗教倡導 | 、3 |
摒棄怨恨 | 古代政治或人際和解 | 、5 |
嫌棄厭惡 | 曆史案例中的背棄行為 | 、6 |
“棄惡”一詞兼具道德勸化與曆史語境的雙重性。現代多用于強調向善的道德選擇,而古籍中則更側重人際或政治關系的修複。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左傳》及《元典章》原文()。
《棄惡》是一個動詞短語,意味着放棄、抛棄惡行。在道德、倫理、宗教等方面的用法較為常見,強調遠離邪惡、放棄罪惡行為,轉向善良和正義。
《棄惡》的拆分部首是弓和心,擁有8個筆畫。
《棄惡》源自《易經·系辭下》,或稱為《周易》。它是儒家經典之一,被視為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著作。繁體字為「棄惡」。
在古時候,「棄」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其中包括左邊的「文」字旁,弓身更靠近「心」字旁,另外一根筆畫向右偏斜。
1. 他決定棄惡從善,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2. 我們應該學會棄惡揚善,為社會的進步盡一份力。
棄暗投明、棄舊圖新、棄療、棄權、棄權投票。
抛棄、離棄、舍棄、摒棄。
守善、堅守正道、遵循、執着。
【别人正在浏覽】